第4部分(第3/4 頁)
是秋冬季節,豬肉的味道不難聞,許晴無視一邊的一大坨豬肉,跟張氏有說有笑。
許家村村口
一年約四十有五六的高高壯壯的男子坐在驢車前頭,眼睛望著村裡頭,一邊望一邊愜意地吸了幾口煙,在半空中吐出幾個菸圈。驢車旁站著十多個男女老幼,吱吱喳喳個不停,有的村民去鎮上添置東西也有的村民帶自個兒制的小玩意去鎮上賣了進項。
許老爹駕著驢車慢悠悠來到村口,高高壯壯的男子臉上這才帶著淺淺的笑意,“老許,來了啊!桂香你們去坐老許的驢車。”身為許家村的村長許石頭指揮著大家。
有五個瘦瘦小小的婦女走到驢車前頭,幾個人給了兩文錢許老爹當是一去一回的路費。
許老爹也樂得掙那幾個錢,他將十個銅板數了一次後樂呵呵地放進腰帶。
“桂香妹子你們坐穩了!”
“好叻!”裹著藍色碎花布頭的婦女笑了笑,她在腳邊放好自己的揹簍。許晴和幾個婦女坐在驢車裡,一路上有說有笑,不亦樂乎。
兩架驢車一前一後走在路上,一個時辰未到就來到了鎮上。鎮裡頭有專門的草棚停放馬車、牛車、驢車,停放一輛驢車需交兩文錢給棚主,棚主會好生照顧驢車。
“午時三刻(11。45…12。00)這裡集合,大家別忘了時辰!”聽村長這說,大家才立地解散,各買各東西。
許老爹駕著驢車去了聚香樓,許老爹笑眯著眼抖了抖手中的錢袋,駕著驢車到攤上準備開市。
許晴坐在小木凳,支著下巴看許老爹和張氏忙前忙後。張氏滔了勺水澆在攤子上,刷洗乾淨後,許老爹分批次將半頭豬放在攤上,在攤前的鐵鉤掛了豬腳、豬耳朵、豬大腸等,洗了把菜刀這就開市了。
“前幾天不是說來鎮上耍?現在來鎮上了,咋還呆在這兒呢?”張氏從驢車裡拿出點草餵給驢子吃,又拎著水桶倒了點水給驢子喝。給別人家兩文錢還不如放在攤子旁,自個兒餵養,一天兩文錢,一個月得花上多少錢是吧,家裡還是能省就省,不該省的也不會省。
“還是說娘給你的五百文錢不夠你花?”
“娘,哪有呀,夠了夠了。”張氏今個兒早給了五百文錢許晴買些油鹽醬醋,牙粉,再添件衣裳過冬,買些小飾品裝飾自個兒。
原主也存了一百多文錢,加上張氏給的五百文錢,許晴手上共有六百六十六文錢。
“行了,這攤上有你娘跟我就得了。”許老爹利索地在一小堆的豬肉裡拿過豬肚腩肉——五花肉,右手一揮,刀光一閃,足一斤的腩肉用油紙包好,外頭捆上一天長而枯黃的麥稻。“收你十六文錢,喏,拿好了。”一手拿過十六文錢,一手將那包東西遞給那漢子,確認手中的銅錢無誤後,他將十六個銅板放進下邊的桶裡,只聽十幾個銅板發出叮叮的聲響。
來斤豬大骨。”一個同時身穿粗布麻衣,滿頭白髮的老太太說道。
“好嘞,咱家的豬大骨熬湯喝特甜了。”許老爹將豬大骨切塊,從攤下拿出桿秤,“老太太,喏,一斤,您瞧瞧。”
許晴見自己在這裡也幫不上忙還不如去鎮上耍,“那爹孃,我去了。”
“閨女,可別忘了時辰,記得午時前回來。”張氏對著許晴的背後喊道。
“我知道了,爹孃你放心吧。”許晴擺了擺手。
喧鬧的小鎮上,男女老少皆是一身古服,有粗布麻衣的有綾羅綢緞的,一看衣料便知是窮苦人家還是富貴人家。人來人往,有幾個男子肩上還扛著一大袋麻袋,女子手中拎著個用細竹子編成的揹簍,周邊充斥著小販們賣力地吆喝聲,這古色古香的畫面,讓許晴不由望天感慨:啊,就是特別的不一樣!連帶空氣都特別的清新!
許晴像是個好奇的孩子,東瞧瞧西望望,要是見著好玩的小玩意兒,就會站在那攤子不動了,瞪著杏仁眼看個明白瞧個清楚。
**
另一邊,老紀家趕在趕集前幾天收完田裡的兩畝水稻一畝土豆,納完稅後,家中留了三百斤大米還有一千多斤的土豆,這會兒紀老爹、紀程錦、紀南拉著糧食來鎮上的米鋪賣了進項。
紀老爹給了二十五文錢紀三妹讓她牽著紀小乖一同去雜貨鋪添些油鹽。紀三妹依紀老爹所言讓鋪主舀了兩斤花生油,買了兩包粗鹽。花生油七文錢一斤,粗鹽三文錢一包,精鹽得四文錢一包,窮人家誰家樂意花多一文錢去買精鹽呢。
紀三妹牽著紀小乖走在熱鬧的街上,街邊不少人擺著個攤子扯著大嗓門吆喝。紀三妹一下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