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言,儘量設法讓他們隨軍突圍轉移。
當國家保衛局長鄧發,拿著一份要“處理”的幹部名單給他看時,他便提出了不同看法。
那名單上有五六十名幹部,分成A、B、C三類,一類是要殺的,一類是要留在蘇區的,另一類是可以參加突圍轉移的。
葉劍英看後當即問他這是誰決定的?鄧發回答,是中央討論定下來的。
葉劍英說,人命關天,不論誰定的,也要有根有據,符合事實,不能無法無天。
他堅決反對殺人。
他對了解的幹部,逐個談了自己的意見,極力加以保護。
他看到名單上有邊章伍的名字,被劃入槍斃的一類,葉劍英激動地說,這個同志我非常熟悉,他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很有學問,軍事理論和軍事素質比較高,是軍隊的有用之才;況且他參加寧都起義有功,工作很有成績,又是個好人,怎能把人家列為反革命呢?鄧發被說服了,便把邊章伍的名字勾掉。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葉劍英的非常之路 第三篇(4)
就這樣他暗中保護了許多幹部。
為了更好更多地保護蒙受冤屈的同志,在一次討論如何組織軍委縱隊的會議上,他向朱德、周恩來等軍委領導再次明確提出保護幹部的意見和安排幹部的方案:第一,是把紅軍大學和其他幾所已被撤銷學校中的一部分教員、學員,分配到各個軍團中去補充幹部缺額。
第二,組編成一個直屬軍委的幹部團,調公略步兵學校校長陳賡任團長,宋任窮任政委,幹部團仍屬隨營學校性質,以保留戰鬥骨幹。
第三,將受“左”傾領導打擊排斥的所謂“犯錯誤”的幹部和編余幹部,一部分安排在軍委機關工作,另一部分編入幹部團隨軍行動。
朱德、周恩來採納他的建議,經過軍委討論批准,將黨和紅軍的一批重要幹部,其中包括蕭勁光、郭化若等同志都被保護下來。
這些幹部在遵義會議之後,都先後被恢復了名譽並分配了工作,他們不僅在長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全國解放以後,大都成為我黨我軍的高階領導人。
儘管葉劍英等主持正義的領導者竭盡全力保護了一大批幹部,但是,“左”傾錯誤領導者對於反對他們主張的幹部繼續採取能整就整、能甩就甩的辦法,進行打擊迫害。
葉劍英遭到李德歧視,身處逆境,自身難保,對一些被硬行留下的重要幹部也愛莫能助,有的甚至是親密戰友,也無能為力。
他後來回憶說:“李德那個人可厲害,他講不贏道理,就用組織手段整你。
長征時很多幹部沒帶出來,像瞿秋白、古柏、毛澤覃、劉伯堅這些同志戰死的戰死,有的被殺掉。
這都是李德他們搞的。”
葉劍英與劉伯堅是十分熟悉的老戰友。
劉伯堅於1926年同鄧小平、劉志丹等先後被派到馮玉祥的部隊做政治工作。
他的公開身份是國民軍聯軍政治部副部長,深得馮玉祥、于右任、鄧寶珊、楊虎城、吉鴻昌等將領的信賴。
1931年在中央蘇區參與策劃組織寧都起義後,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功勳卓著。
長征突圍前,“左”傾錯誤領導者翻他的老賬,無非是因為他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期間,反對過王明宗派集團,因此,劉伯堅被留在蘇區,擔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
可是他並沒有因為受排斥而消沉,仍然忘我的工作。
為了護送主力紅軍渡過於都河,他親臨架橋工地,開展後勤支援工作,從早到晚,站立河畔橋頭,為長征戰友送行。
他見到葉劍英,特意把酒餞別,傾訴衷腸。
兩位老戰友戀戀不捨,心情十分沉痛。
劉伯堅望著滾滾東流水,對葉劍英說:“大隊人馬向西轉移了,我留在贛南沒有什麼作用,你還是想法反映反映,讓我跟著走吧!”其實葉劍英曾幾次把劉伯堅的要求向軍委作過彙報,提議讓他隨隊長征,但“左”傾領導者卻說劉伯堅“婆婆媽媽的”,沒有什麼用,就是不同意他參加長征。
葉劍英欲語還休,只好互道珍重,灑淚而別。
後來,劉伯堅在贛南的一次作戰中負傷被俘,堅貞不屈,壯烈犧牲。
犧牲前,曾在獄中留下《帶鐐行》的著名詩篇。
解放後,葉劍英為懷念劉伯堅烈士,曾賦詩一首:“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于都濺濺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