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荊山之側,不滿百里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汎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向無敵,有何偪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
建安十三年,劉琮投降曹操,震怖整個江東。很多人都建議孫權主動迎接曹操。但周瑜卻說:“不能這樣。曹操雖然自稱漢相,實則是漢賊。況且曹操前來送死,我們怎能去迎接他?請讓我為將軍算筆賬:如果北方已經安定,曹操沒有內憂,能打持久戰,那麼他來跟我們較量水軍,也未必有多少勝算。如今北伐還沒有安定下來,而馬超、韓遂還佔據著關西,成為曹操的後患。況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原人之所長。而且今年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原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這些都是用兵之患呀,可曹操卻非要貿然行事。所以,將軍擒操,就在今日。請將軍給我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我保證為將軍大破曹操。”
周瑜的話讓孫權信心倍增,他當場就表態:“曹操老賊早就想廢漢自立了,只是忌諱二袁、呂布、劉表和我而已。如今其對手已被消滅,只剩下我一個人。我和曹賊,勢不兩立。你說應該堅決抗擊,正好與我相合,真是天將你授予了我呀。”
(《三國志。周瑜傳》: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裡,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孫權演戲
魯肅領著諸葛亮來見孫權,卻突然發現,情況有些不妙。孫權不僅沒有積極迎戰曹操的意思,反而在“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三國志。諸葛亮傳》)而江東群臣則紛紛建議孫權迎接曹操呢。
。。
第四篇 孫劉聯盟(4)
諸位可能會奇怪,孫權先前不是主動派魯肅聯盟劉備的嗎?周瑜和孫權不是早就做出了抗擊曹操的決定嗎?為什麼此時此刻會發生這樣的變故呢?
其實,孫權並不是真的要“觀望成敗”,他只不過要演一齣戲給諸葛亮看而已。那麼,孫權為什麼要演“觀望成敗”這出戏呢?當然是為了提高自己在“江東和談”中的地位,以獲得“孫劉聯盟”中的最大利益。
孫權深知,劉備是當世豪傑。如果此次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劉備很可能會馬上和自己搶奪勝利成果。所以他孫權不能不防著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此次劉備的危急局面,提出一個苛刻的合作條款。
正是基於這樣的目的,孫權才故意“觀望成敗”;即使是面對群臣的迎曹建議,他也並沒有公開表示反對。他是想讓諸葛亮知道:我孫權並非只有抗曹這條路,其實我也是可以投降曹操的。
孫權這麼一演戲,諸葛亮果然就著急了。他上來就對孫權說:“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