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2/4 頁)
普笑著解釋道,“其實這邊兒的顧客並不是很多,但是能夠來到這邊兒的,基本上都是老關係戶,他們這些人跟礦主打‘交’道較多,守在這裡,往往能夠得到好料。”
彭普說,在緬甸的翡翠市場,一般分三種‘交’易型別,一是珠寶‘交’易市場,二是幾家大的珠寶公司,三是一些散落在郊外的個人‘交’易。
他們看到的這個翡翠珠寶‘交’易中心,就位於礦區邊上的一角,是一片面積有兩萬多平米的大市場,十幾年前建成的,外國人進入時需提供軍政府發放的特別通行證,同時還要‘交’納一定的入場費。
林蕭他們過來的時候,自然有人打了招呼,但是入場費還是需要自己處理的,畢竟緬甸比較窮,就指著這個過日子呢。
林蕭倒是也很大方,直接給對方送了一萬美元當見面禮。
這麼大方的舉動,立刻就獲得了礦區管事的好感,帶他們過來的彭普,也感到臉上很有光彩。
畢竟像林蕭這樣,一出手就這麼闊綽的大老闆,實在是罕見得很。
一般的買主上‘門’,肯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絕對不肯多‘花’半‘毛’錢的,更不要說這麼大的一筆近乎於打賞的入場費。
“老闆請裡面參觀,外面太髒太‘亂’了。”管事此時滿臉帶笑,一張長滿了皺紋的連就像是盛開了的菊‘花’。
說是市場,其實也簡陋的很,林蕭的感覺就像是三線城市的小菜市場。
場內是一排排木製的房屋,有些是帶‘門’戶的房子,有些就是一個大棚子。
整個市場分若干個區,有翡翠戒面區、手鐲區、‘毛’料區、片料區、加工區以及雕件區。
據說這個個市場紅火的時候,能有四、五千人在其中經營,有買有賣,有固定收貨的,也有遊商。
一般收貨者只坐在桌後,賣貨者就會將貨品遞上,供其選擇,討價還價。
林蕭參觀了一下,就覺得這個市場裡面,也是魚龍‘混’雜,既有高檔的戒面,也有b貨、貨,甚至有鍍膜翡翠,完全靠眼力區分,對新手來說,面對各‘色’貨品,想要找出真品來,真的如同沙裡澄金一般,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這邊兒戒面的出貨量較大,但是;hul質量一般,戒面以中檔為主,深‘色’較多,陽綠者少見;‘毛’料區則以低檔貨‘色’為主,片料中偶見一些比較好的小片料,適合製作各類小‘花’件;手鐲區的情況最為複雜,有一些手鐲就是華夏人處理之後,然後送回這裡來銷售的。
林蕭雖然對於翡翠的情況有些不大瞭解,但是他判斷好壞的標準就很簡單,就是單純地以其中蘊藏的靈氣多少來做標準,倒是也容易。
何偉和孫氏兄弟等人過來之後,也有點兒看‘花’了眼的感覺。
尤其是看到那些‘花’樣兒紛繁的手鐲後,就有些動心了。
不過彭普和那管事就很真誠地提醒他們,這邊兒基本上都是加了東西的修飾品,不值得投資。
“真看不出來有什麼蹊蹺。”何偉聽了之後,有些感慨地搖了搖頭道。
“確實看不出來究竟,感覺這邊兒的東西都很不錯的樣子。”孫權也對林蕭說道,“看起來,隔行如隔山啊。”
“那是自然,這東西里面的學問大著呢。”林蕭點頭贊同道,“國內造古董的那些人,基本上什麼都能做出來,做翡翠就更簡單了。”
管事聽了之後,就表示的確如此,他對眾人說,這些手鐲的充填物變化多端,從有機物到無機物、從無‘色’到有‘色’的都有。
甚至有些所謂的老種兒冰底兒的手鐲,其實就是“高b”手鐲,從外表看光澤很好,但內部結構依然可見到被破壞的痕跡。
他們又往裡面走了走,就看到了一種以人工作為動力的‘玉’石切磨機器。
工人坐在一個高凳上,用腳踏動踏板,從而帶動上部的輪盤轉動,將要切磨的‘玉’石用樹膠粘結在一根鐵桿上,在輪盤上切磨。
這種工作效率自然不會高,但這在邊兒,沒有電源的情況下,這也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切割工具。
在這裡,也能見到比較傳統的用竹片拋光的‘操’作,就是把將要拋光的‘玉’器沾上細砂,然後放到水中的竹板上反覆拋磨。
“這是最傳統的拋光工藝,從你們那邊兒流傳過來的,但是現在麼,估計在你們華夏國內,已經看不到了。”管事有些感慨地說道。
眾人雖然在市場裡面轉了一圈兒,但是管事的就跟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