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在這裡我們回顧一下1993年的情景,那時我們只有一手獲勝準備,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從兜裡掏出感謝申辦城市的名單時,按字母排列先念到北京,我們以為獲勝了,中央電視臺也搶播了“獲勝”的訊息,大家歡呼起來。等薩馬蘭奇又掏出第二個名單,宣佈悉尼獲勝時,大家傻了眼。一分半鐘的歡呼後,立即變成了沮喪,許多人不相信這是事實,痛哭起來,“國慶”變成了“國殤”。那時我們沒有經驗,還不成熟。現在不同了,一切活動都做了兩手準備,比較主動。
北京申奧與對外宣傳(8)
各項工作都可以有兩手準備,但是,申奧代表團去莫斯科只能有一手準備,就是要全力把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拿回來。7月7日北京申奧代表團到達莫斯科,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在莫斯科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項,一是抓緊對外聯絡工作,爭取每一張選票;二是密切注視輿論動向,做好宣傳輿論工作;三是向全會作陳述報告。三項工作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哪一項都不能有閃失。
爭取每一張選票
7月7日,北京申奧代表團到達莫斯科,進駐俄羅斯外交部附近的金環飯店(日本大阪申奧代表團也住在這裡)。在莫斯科申奧的7天一直處於高度緊張之中,白天工作,每天晚上由劉淇主持會議,彙集當天的工作進展情況和輿論動態,分析各代表團的動向,研究部署第二天的工作。參加例會人員主要有何振梁、呂秀榮、於再清、袁偉民、李志堅、樓大鵬、屠銘德、何慧嫻、劉敬民、張茅、王偉、杜德印、楊正泉等。莫斯科金環飯店十層樓會議室的燈光總是亮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鐘。
工作的重點依然是加大對外聯絡工作,抓緊與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聯絡。委員們集中莫斯科,是做工作的好時機,也是最後一博,一做到底,一是鞏固已有的成果,二是儘可能爭取每一張選票。這時候,代表團所能做的是為投票創造一個有利的大環境,而做具體聯絡委員的工作受到很多限制,主要落到了我國的三位委員何振梁、呂秀榮和於再清的身上,其他人難以插手。他們也只能抓緊國際奧委會開會的間隙,拜訪委員,夜以繼日周旋在各委員之間。尤其是年已72歲的何振梁同志,瞭解情況,有韜略,待人誠懇,不辭辛勞,帶病工作,憑藉自己的資歷、經驗和人格魅力,為北京申奧立了大功(我認為,應該給他頒發“北京申奧勳章”)。代表團隨時瞭解委員們的動態,分析各輪投票可能出現的形勢,爭取能夠勝出,爭取保證勝出,爭取儘快勝出。我們儘管有一定的勝算,仍惴惴不安,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變數難以預測。(投票前我們心中是有數的,有46票會堅決支援北京,有的表示支援但不確定,有的不會投我們,但不多。)代表團分析認為:我們當然希望第一輪投票北京就能勝出,但由於多種因素,可能性不大,歷史上也不多見;如第一輪不成,第二輪勝出的可能性最大;如第二輪仍然沒戲,第三輪只要有了結果,那一定會是北京;但是,如果前三輪北京仍然不能超過半數,到最後的第四輪投票就很難說了。因為按照投票規則,第一輪票數最分散,五個城市瓜分,如果沒有城市過半數,就要把得票最少的一個城市刷下,依次類推,直到有超過半數票者為止。這樣,就存在著前頭投給某城市的票後來會投給誰的問題,難以捉摸。如果到了最後第四輪,只有兩個城市競爭就更難說了,發生意外的機率大增,這在奧運史上不是罕見的,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奧就發生在我們身上,這次絕不能重蹈覆轍。毫無疑問,每天對聯絡工作進展的具體情況和投票形勢的研究分析,就成了每天晚上會議的核心議題。
莫斯科的輿論對決
我們知道,隨著莫斯科投票的臨近,有些申辦城市會抓緊時機加強輿論攻勢,突出宣揚自己的亮點和優勢,對評估報告中提出的不足作正面介紹,同時也會以自己之長攻他人之短,明裡暗裡進行交鋒;國際輿論在急劇升溫,近2000名記者(其中我國內地記者120多人,我國香港記者40多人)雲集莫斯科,他們盯緊各申辦城市,尤其是被看好的北京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北京代表團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輿論炒作的熱點,支持者宣揚其長,反對者專揭其短,攻擊者專找其茬,我們必須大膽而又謹慎地從事;要充分估計到輿論鬥爭的尖銳性和複雜性,防止投票前自身的重大失誤和外界的突然襲擊。
在新聞輿論上最操心的主要是三件事:一是國內的局勢一定要平穩,加強正面報道,減少對社會問題的負面報道,保持國內局勢和輿論的穩定,特別要防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