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一些大城市緊急救治。
直到8月5日下午3點多鐘,我才搭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
二
北京變了,大變了!住宅區、辦公樓附近的空地上,街道的兩旁,搭起了密麻麻的防震棚,人匆匆,車匆匆,到處是忙亂的景象,完全沒有了昔日的模樣。大家都在忙於抗震防震。
當我走進中央電臺的時候,我才真正感受到這種緊張氣氛,聽到許多動人的事蹟,也面臨著眾多的難題,步履維艱。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央電臺在唐山大地震中(2)
地震在28日凌晨發生時,正是中央電臺值《新聞報摘》節目早班的人員上班的時候,有的才邁進廣播大樓,有的正騎腳踏車走在路上,突然的震顫,他們明明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沒有人驚慌,沒有人遲疑,首先想到的是廣播大樓的安全,是中央電臺的安全播音,地震就是命令,他們不顧家人和個人的安危,義無反顧地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沉著鎮定地做好播出前的準備工作。尤其是技術人員,有的工作在廣播大樓最高層,震感最強,他們置危險於不顧,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強震過後,中央電臺的領導、許多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不約而同地趕到了廣播大樓,檢查每一個播出環節,研究部署抗震防震工作。
在突如其來的生與死的面前,中央電臺的同志們經受住了考驗。
中央電臺抗震防震期間的工作,是中央電臺歷史上最緊張的時期之一,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面臨許多過去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既要保證向全國的正常播音,又必須搞好抗震防震的報道;既要保證當時的安全播音,又必須考慮到可能發生的最嚴重的情況,做好幾種準備,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中斷中央電臺的聲音;既要保證搞好宣傳,又必須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關心、照顧、安排好職工家屬的生活。許多意想不到的事一下子湧來,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工作時期。
三
中央電臺的廣播在這種時候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它傳播快、覆蓋廣、收聽方便,在當時電視不普及、報紙發行不暢的情況下,人們主要從收聽廣播中瞭解各種資訊,每逢發生重大事件更是這樣,主要透過廣播瞭解最新情況。全國人民關心著唐山、天津、北京的抗震防震,尤其是地震災區的人民群眾更需要廣播。
中央電臺處在震區,餘震不斷,能承載8級以上地震的廣播大樓不斷晃動,牆皮刷刷地脫落,牆體出現裂縫,更不知以後會發生什麼。為保證在廣播大樓的正常播音,保證每天70多個小時的播音不中斷,保證工作人員的安全,採取了三項緊急措施:
一、對不能離開工作崗位的編播人員、技術人員等,將值班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縮短每一次值班的時間,增加人員輪換的次數。一旦發生不測,值班者們將誓與大樓共存亡。
二、對凡是能夠離開工作崗位、又不能遠離工作崗位的工作人員,由大樓的高層搬到大樓低層,儘量增加安全係數。
三、對絕大多數的編播和行政管理人員,由大樓內搬到大樓外的帳篷裡工作。佔播出量80%以上的專題、物件節目和文藝節目,除錄音、播出以外,大量的編輯工作都是在路邊嘈雜悶熱的帳篷中完成的。
在這期間,臺領導和編輯、技術部門的領導與值班人員一起,始終堅守在大樓內,始終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隨時處理和解決各種問題,也起著穩定人心的作用。
中央電臺在餘震不斷的大樓內和樓外的帳篷中,白天黑夜連續工作了3個多月,直到地震緩解後恢復正常,但在後來的幾個月內,依然保持著高度警惕,準備隨時應對地震的發生。
四
抗震防震的報道,以唐山為中心,兼顧天津、北京。地震發生後,中央電臺駐河北記者站的記者王潤庭等立即請戰到唐山採訪。他們連夜從石家莊趕往唐山,路上走了22個小時,冒著餘震不斷、房倒屋陷的危險,立即投入了採訪報道,及時把唐山地震、抗震的情況告訴了全國人民。隨後中央電臺又從北京派出記者和播音員,與他們一起組成唐山地震報道組。天津、北京的報道分別由中央電臺駐這兩地的記者站承擔。他們在餘震不斷、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連續不斷地發出了來自抗震第一線的報道。
8月22日,我從北京去唐山,與記者組的同志一起研究抗震救災的後續報道。這時候,地震後最緊張繁忙的時候已經過去,路途上依然車流不息,來自全國各地和部隊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