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部分(第2/4 頁)
綺年看著窗外,彷彿自言自語一樣地說:“如今是國喪,哪家敢這時候弄出孩子來啊?總得等太后的孝期滿了不是?再說了,長子非嫡那就是家亂之源,咱們這樣高門大戶裡出來的人哪個不懂啊?只有嫡長子才是最能壓得住人的。二弟是個聰明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便是側妃也不糊塗的,不過是脾氣不好遷怒於人罷了。”
秦採落了幾滴眼淚,心裡舒服多了,拿帕子小心按了按眼角,勉強露出笑容:“多謝大嫂。”若照魏側妃的說法,根本不讓她跟綺年親近,可就是在綺年這裡,她反倒能聽見幾句貼心的安慰話兒。
城外河邊真是人頭攢動。視野最好的地方都被高官勳貴們早佔了,百姓們只得佔據樹杈上的制高點,一眼看去黑鴉鴉全是腦袋。
郡王府的地方自然是上好的,秦王妃一坐下,就低聲對身邊的魏紫吩咐了幾句,待魏紫退了出去,她才跟左右棚子裡打起招呼來。
綺年看了一眼,真是冤家路窄,左邊的棚子正好是鄭家的,但因為太后是承恩伯府出來的,如今孝期不滿一年,承恩伯府的人都沒露面,倒是鄭瑾這個嫁出去的姑奶奶也帶著兒子坐在孃家的棚子裡,正跟張淳說話呢,看見綺年,姑嫂兩個同時敷衍地扯了扯嘴角。
綺年懶得理會她們,點頭見禮之後就坐下來哄女兒。品姐兒看見遠處河面上停著的幾艘五彩龍舟,已經興奮得不得了了,提出無數的問題。綺年正耐心地一一回答,魏紫引著一行人走了進來,正是柳夫人一家。其中柳大奶奶、柳雪和柳逢碧都是見過的,另有兩個比柳大奶奶年紀略小些的婦人,還帶了兩個男孩子,柳夫人說這是她的二兒媳婦和三兒媳婦,以及兩個孫子;又向秦王妃致謝,多謝她將她們請到這邊棚子裡來。
秦王妃笑道:“雖說龍舟年年也都有,但既是來看總得挑個好點的地方,讓姑娘們看得舒心些。這棚子還容得下人,柳夫人切莫這般客氣。”
柳家如今算是京城的新貴,但畢竟是初來乍到許多事都不熟悉,單說這個扎棚子的事吧,柳家下手晚了,河邊一帶就根本沒有好地方了,因此秦王妃派魏紫去請,真是正中下懷。綺年瞧著,都不由得要說一聲秦王妃手段圓融。
眾人都坐了下來,秦王妃就拉著柳家兩個男孩誇讚,又從自己身上解了兩塊玉佩下來,笑道:“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不是什麼好東西,拿著玩兒罷。”
綺年瞥了一眼,那兩塊玉佩看起來像是一對禁步,但細看就知道,雖然顏色質地形狀都相似,雕的也都是歲寒三友的圖案,但細看就知道刀工不同,根本不是出自同一個匠人之手,分明是用兩塊湊起來的。歲寒三友的圖案,雖說男女皆可用,但女子用得少,更不必說秦王妃是最愛牡丹的。由此可見,這兩塊玉佩分明是秦王妃特意準備的,哪裡是她說的什麼不期而遇。
不過這不關綺年事,她剛轉過頭去與柳家三位奶奶們招呼了幾句,秦王妃就好似突然想起什麼似的對她道:“我馬車上帶了些凍頂烏龍,你帶人去找出來。”回頭又對柳夫人道,“這個茶與白茶不同,夫人嚐嚐?”
這是防著她跟柳家的奶奶們說趙燕平的壞話,破壞了這門親事?綺年心裡撇嘴,臉上恭敬地起身:“是。品姐兒離了兒媳怕是要哭的,兒媳帶她一起去,免得在這裡打擾王妃跟夫人說話。”其實她還不願意坐在這裡呢。
從棚子到外頭馬車倒也不很遠,但中間有無數的人。綺年從秦王妃的馬車裡找出那包茶葉,就叫丫鬟送回去:“回稟王妃,似乎有一輛馬車不太好,我在這裡瞧著修修。”想必秦王妃很願意讓她離遠點的。
如鴛跟著她,明白她的意思便笑道:“舅太太家的棚子離這裡也不遠,不如去看看舅太太?”
去看李氏自然比看著秦王妃愉快多了,綺年立刻道:“你知道在哪裡?快帶路!我們去看舅婆好不好?”最後一句話是跟品姐兒說的。
說是離得不遠,其實也不近,何況還帶著個孩子,只能慢慢地走。這一邊都是官宦人家的車馬,瞧著雜亂些,卻是除了幾個車伕之外沒有多少人。綺年等人慢悠悠地走了一會兒,忽見前頭一輛馬車跟一匹馬頂在一起,馬車簾子略微掀起,裡頭一個丫鬟探頭出來,對著馬上人豎起眉毛:“你是怎麼騎馬的!”
綺年覺得這丫鬟有點眼熟,不由得多看了兩眼,如鴛已經低聲道:“世子妃,這好像是三姨太太家的丫鬟,應該是——應該是嚴二姑娘的大丫鬟叫什麼雲兒的。”
難道馬車裡的是嚴幼芳?綺年本來準備繞著走的,這時候不禁把目光投了過去,不看則已,一看她倒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