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2榜樣不是你的行囊
“音樂神童”莫扎特年輕的時候,曾拜奧地利著名音樂家海頓為師。一天,莫扎特對海頓說,他能譜出一首特別的樂曲來,這種樂曲沒有人會彈奏,除了他自己。海頓雖然知道莫扎特是個音樂天才,但他還是不相信莫扎特能寫出這樣的樂曲。莫扎特二話不說,馬上提筆寫了一首樂曲,交給了海頓。海頓瞅了一眼樂譜,沒有發現任何特別之處,就坐到鋼琴旁彈奏起來,可是彈了幾下就被迫停了下來。
“這是怎麼搞的?”海頓站起身來喃喃自語道:“這段曲子到了這裡,明明要求雙手分到琴鍵的兩端,怎麼突然出現一個要在中間彈奏的音符呢?世上不會有這樣的演奏方法,我看任何人都無法彈奏出來。”
在得到老師的允許後,莫扎特坐到鋼琴前彈奏起來。當彈到樂曲中那個特別的音符時,他的雙手雖然在琴鍵的兩端,但他突然一低頭,用鼻子擊向中間的琴鍵,順利完成了這首樂曲的演奏,令海頓瞠目結舌。
莫扎特別出心裁的演奏法,沒有任何人嘗試過,當然在任何音樂教科書中也都找不到,但莫扎特做到了。正是由於這種打破傳統的精神,才成就了他那一段不朽的藝術傳奇。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在學習中,學生不應盲從老師,要勇於做老師做不到的事情,超越老師的成就。在這方面,“俄國科學始祖”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給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他本人就是我們的一所大學”
羅蒙諾索夫於1711年生於俄羅斯北部沿海一個漁民家庭,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繼母對他很不好。羅蒙諾索夫白天幫父親出海捕魚,還要擔水劈柴,晚上則躲在屋後的一間舊板棚裡,伏在角落裡一隻底朝天的木桶上,借微弱的燭光專心讀書。他讀書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從不迷信作者的說法,凡事喜歡多問一個為什麼。有一次,繼母居然把他心愛的書燒掉,讓他心疼了好幾天。
19歲時,羅蒙諾索夫感到在這個偏僻的漁村裡,自己的求知慾難以得到滿足。他向父親請求離家求學,被父親一口回絕了:“跟你講過一百遍了,你已經夠有學問了,我決不允許你離開家,哪兒都不許去!”
←虹←橋書←吧←。
第62節:第九章 榜樣是用來做什麼的(3)
羅蒙諾索夫決定離家出走,他徒步兩千公里,來到了莫斯科。在一位好心神父的幫助下,他進入了一所貴族教會學校。羅蒙諾索夫是這裡最窮的學生,依靠學校提供的微薄津貼艱難度日。剛進學校,羅蒙諾索夫就遇到一個大麻煩,因為那所學校全部用拉丁文授課。羅蒙諾索夫不懂拉丁文,只好先行補習。老師瞧不起他,冷冷地命令他坐到最後一排,那些十三四歲的貴族子弟更是指手劃腳地嘲笑他:“這個20歲的大傻瓜來學拉丁文啦!”
羅蒙諾索夫沒有把這些不快放在心上,他靠自己的勤奮取得優異的成績,一年連跳三級,那些輕視他的老師和同學,也對他肅然起敬。
畢業後,羅蒙諾索夫進入彼得堡科學院大學。一年後,又被派往德國留學。在德國馬爾堡大學,羅蒙諾索夫師從著名的物理化學家沃爾夫。沃爾夫知識淵博,並且擁有當時裝置最先進的實驗室。在這裡,羅蒙諾索夫如魚得水,在知識的海洋裡盡情遨遊。他在實驗室裡一呆就是幾天,餓了就啃幾片面包,累了就靠在椅子上小憩一會兒。沃爾夫很欣賞這個勤奮而又善於思考的俄羅斯青年。在他的悉心指導下,羅蒙諾索夫的學業進步很快。
在德國科學界,沃爾夫被視為絕對的權威,當時他的每個結論都被當成真理。羅蒙諾索夫儘管敬重恩師,卻不滿足於現成的結論。羅蒙諾索夫既不同意沃爾夫的“燃素說”,也反對沃爾夫唯心主義的宇宙觀。學習結束時,沃爾夫在給得意弟子寫的評語中,稱讚羅蒙諾索夫是個富有才華的青年,預言他將對他的祖國做出巨大貢獻。
果然,羅蒙諾索夫回國後就以滿腔熱忱投入到科學研究工作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746年,在俄國科學院組織的一次重要報告會上,35歲的羅蒙諾索夫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接近原子理論的微粒學說。為了證明自然界不存在沃爾夫所說的“燃素”,羅蒙諾索夫做了大量實驗。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發現了物質不滅定律。這個定律的提出,在自然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宣告統治物理化學領域幾個世紀的“燃素說”徹底破產。
羅蒙諾索夫這位漁民之子,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博學多才的人物之一。除上述貢獻外,他還在電學、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