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隨時都有被撤換下來的危險。
“這點我會跟幾個董事打招呼,這是民族自產的呢絨,不能自砸招牌,既然東西比不上洋人的好,那就要從價格上把洋人比下去,我的東西是沒洋人好,但我的便宜,國人才會買賬。製造粗呢的羊毛從科爾沁上收過來的,原料只要多少錢,我比你還清楚,你也不要給我打馬虎眼。”草原上的許多羊毛沒有出處,絕大部分都被蒙民直接扔掉了,或者是大量的黴爛,在草原上收購羊毛,通常用不了多少錢,一兩盒洋火,一斤白糖,或者是一個鐵鍋,便能換到差不多一小推車。幾乎不用本錢,只是廢時廢力了些。
秦宇瞟了王力一眼,質量沒比上洋人,現在就想去和洋人比價格,毛紡廠怎麼能做大。如果清政府能夠給力一點,用關稅來調節洋呢絨的價格,讓洋絨進入國內,先交一大筆關稅,無疑能給國產呢絨一定的生長時間。不過清政府靠得住,母豬能上樹,秦宇現在是不作那份念想了。
“是,是大人!”王力連連點頭。
“我看你們可以這樣搞,洋人的呢絨為什麼好,你們可以想辦法派人到洋人的國家去學習,或者是透過業務上的往來,把洋人的技師請過來。同時自己也要想辦法,多往草原上跑一跑,看哪種羊長出來的羊毛成色更好,怎麼養出的羊毛合適合做呢絨。西洋人也不是三頭六臂,他們能做好的東西,咱們也能做好,甚至能做得更好。”秦宇道。
王力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要說股份,秦宇還是這個工廠最大的股東,只是平時不大管廠裡的具體經營事務,此時聽秦宇隨便說幾點,雖然都是投入不小的東西,不過一旦做起來,這個制呢絨的工廠以後恐怕是了不得。
無論是皮具,還是呢絨,等以後經濟好起來,都是有大利潤的東西,皮具秦宇搞不清楚。不過對於毛紡織工業的一些資料還有點印象。此時清末,洋人的毛紡織品雖然已經開始出口到中國,不過受中國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抵制,成效不算大。到了後面,隨著民國成立,經濟有所復甦,毛紡織口的需要開始激增,尤其是到了一戰時期,歐洲不管什麼都缺,一年出口兩三千萬兩的毛紡織品絕對不算多。
歐戰結束之後,大量德國,英國的毛紡織口湧入民國,民國除了自己生產的,每年的進口量在幾年的時間內,從一千萬兩大關,突破到四千萬兩。這裡面是怎樣的厚利?此時東北最富庶的奉天省,一年的財政總收入也不過一千二三百萬兩,至於黑龍江不到一千萬兩,吉林在一千萬兩上下徘徊。這還是收成好的時候,要是遭了災,情況還要壞。
此時國內雖然有那麼幾家毛紡廠,不過原料還沒有誰用的是國產的,都是從英國或者德國進口,中間的成本無形中就高了一大截,也不是沒有人想過蒙古草原這邊產毛,只是清朝末期,各地鬧匪,就是小股的軍隊都不敢隨意出動,更何況那些商人。
另外到蒙古的路也不好走,直接從英國用海船運過來也省事。最重要的一點,蒙古這邊雖然產羊毛,但成色也沒人家英國的好看。這麼多原因累積在一起,原料又被洋鬼子卡在手裡,清朝的海關還被別人拿捏著,叫國內的毛紡廠怎麼競爭得過洋人?
相對來說,眼下秦宇已經平靖了洮遼一帶的蒙匪,治安環境大為改觀,只要將羊毛選種上做好功課,引進西方的先進工藝,雖然過程要漫長一點,潛力是非常大的,有著蒙古草原這個原料基地,便有後來居上的本錢。當然,想要迎頭趕上,三五年是不可能的,不僅得自己研究,還得偷師。
呢絨耐磨,光滑,而且保暖,這些優點還是很受人歡迎的,雖然成色差一點,只要價格放低一些,生產出來的軍服供應秦宇手底下的3000軍隊,加一個500人的地方保安營,再外銷,在東北粗呢絨成品市場上,還是有優勢的。
至於皮鞋方面,清朝四萬萬人口,就算只有四千萬人穿皮鞋,市場龐大得驚人,更何況經濟一旦發展起來,手裡有錢的人增加,這個市場更是難以想象。
離毛紡廠不遠,臨時招兵點應徵的場面火爆,喧鬧的人聲傳得老遠,雖然秦宇嚴令士兵們不得將待遇宣揚出去,不過那些樓房,身上的軍裝,軍鞋這些東西是掩飾不住的,明年人都能看出來,以致於應徵的人絡驛不絕,各個徵兵點都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堵住了。
秦宇聳肩一笑,向回軍營的路上走去,沿途可以看到不太寬闊的道路兩邊明顯比以前多了幾家商鋪,有酒樓,路上挑著擔販賣貨物的流動吆喝著的小商販,去年洮南府城直接增加了一萬兩千人,今年很可能會突破兩萬人,大量湧進來的人口,對於那些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