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部分(第3/4 頁)
在這個時代還沒有遍地開掛,無論經濟還是軍事都缺乏可書之處;東印度群島及馬來半島的豐富石油資源已為世人所認知,工業化開採的熱度毫不遜色於同盟國陣營在波斯灣及北高加索地區的投入。
愛爾蘭王國的政治戰略從未有過向東方世界鋪展的企圖,但這並不妨礙愛爾蘭的商人和商船隊遠行至此,當年的大饑荒迫使愛爾蘭人逃離家園、流落各處,現如今,這種特殊歷史事件造成的特殊狀態反而為愛爾蘭的海外貿易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無論是在科倫坡、吉隆坡還是汶萊、馬尼拉,每個著名港口都有或大或小的愛爾蘭商會,每至一處,夏樹夫婦都會受到僑民和商人的熱情招待,這種子民遍天下的待遇可不是每一位歐洲君主都能夠享受到的。
離開了馬尼拉,“庫…丘林”號很快進入了中國海域。如同世界各地的愛爾蘭僑民對故土的思念,夏樹同樣在夢裡一次又一次置身遙遠的家鄉,然而令他魂牽夢繞的地方,此時卻不是那個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國度,這裡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外國勢力橫行霸道,雖然沿海的許多港口城市同樣有愛爾蘭商會立足,但夏樹終究沒有帶著自己的愛妻前去——他知道那些地方是如何一番模樣,可自己並沒有能力幫助它擺脫歷史的束縛,與其面對這殘酷而又無奈的現實扼腕嘆息,不如待它涅槃重生,再懷崇敬之心前來朝拜。
在德意志旗籠罩下的香港短暫逗留,夏樹一行再次啟程,朝北駛向日本海域。
日本,又稱霓虹、泥轟,一個有著多重性格的國家,勇武、勤奮、兇悍而且偏執,在夏樹的意識裡是個極其可憎的名詞。在這個時代,日本的經濟規模和工業實力雖然位居世界前十,但跟排名最前的美德兩國存在巨大的差距,就連奧匈帝國的經濟指標都是它的倍數,可是這樣一個工業經濟上的“差等生”卻有著令人生畏的軍事實力,它的陸海軍都曾在對俄戰爭中展現過強悍的肌肉,而且保持著等同或超過列強國家的擴張速度。至1919年,日本海軍現役艦艇的總噸位僅次於德國和美國,他們擁有六艘第一流的主力艦——四艘金剛級戰巡和兩艘扶桑級超無畏艦,以及整支戰備狀況良好的艦隊。若在公海擺開陣勢幹上一仗,它完全能力把奧匈帝國或者義大利海軍給打趴下。
這樣一個高度集權的軍事帝國,自然對貧弱的鄰居虎視眈眈,它的目光是如此貪婪,獠牙又是如此鋒利,就連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高層都對它產生了警惕,然而隨著同盟國陣營贏得大戰勝利,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來自大西洋方向的現實威脅成為了美國統治者的心腹大患。在倫敦停戰條約簽署後,他們很快跟實力銳減的英帝國勾搭在了一起,葡萄牙危機便是他們聯手對抗德國的第一場重要勝利。日本作為英國的盟友,大戰爆發後早早對德宣戰,並且從德國人手裡奪取了膠州灣和南太平洋的殖民群島,戰後只得以狠心割肉的方式跟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從而避免單獨跟歐洲陣營對抗的不利形勢。經此種種,美日兩國雖然沒有締結任何結盟協定,但它們的關係已然有了方向性的轉變。此時的國際輿論存在一種普遍的觀點——若是受到特定國際形勢的催化,美英日三國形成新的協約陣營是完全有可能的。
儘管收到了日本皇室和政府的邀請,夏樹卻沒有以訪客的身份登上日本的土地。“庫…丘林”號駛入東京灣,夏樹在艦上接見了以陸軍元帥伏見宮貞愛親王為首的日本軍政官員一行,對於這種奇怪的安排,日本方面頗有微詞,但有人威脅要取愛爾蘭國王夫婦性命確有其事,而他們又無法答應愛爾蘭方面提出的苛刻要求——愛爾蘭國王夫婦所到之處全面戒嚴,即便是最繁華的街道也不得有任何閒雜人等在場,所以勉為其難地選擇了妥協。
當年尼古拉二世以俄國皇儲身份訪問日本,遭到極端仇俄人士的刺殺,差點丟掉了性命,追根溯源是因為日俄兩國在爭奪朝鮮及中國東北利益的過程中產生了激烈的矛盾衝突。日本之所以跟德國簽署柏林條約,蒙受不敗而敗的恥辱,是因德國戰勝了英法,而德國之所以能夠戰勝英法,公海艦隊對英國大艦隊的壓倒性勝利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而這個關鍵因素的一個關鍵人物就是當今的愛爾蘭國王。這些小心眼又一根筋的日本憤青沒條件跑去德國刺殺德皇威廉二世,逮著一個被德國人奉為天才英雄的德國皇室成員解恨也不錯——流散於坊間的訊息無從辨別真假,早先又有尼古拉二世的案例,日本政府豈能拍胸脯做出絕對的保證?
沒能見到天皇陛下本人的“神容”,夏樹沒覺得有什麼可遺憾的,畢竟伏見宮親王縱橫日本政壇軍界數十載,也是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