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部分(第3/4 頁)
,是您在關鍵的時刻做出了關鍵的決定。”
第171章 哈特的末日 上
……章節內容開始……》
在常人眼裡,愛爾蘭國王約阿希姆一世在26歲以前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從26到30歲則是愛爾蘭人的偉大君主,而在30歲之後,他把多數時間花在了陪伴家人和享受生活上,既不操持軍政事務,也不在國際關係中發揮重要影響,彷彿淡薄權勢,歸隱田園。實際上,他只是收斂鋒芒,選擇一種更為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方式應對世事變遷。對內,他格外關注科技教育發展和貧困人群生計,透過身先表率來引導社會觀念,鞏固自己在愛爾蘭國民心目中的地位形象;對外,他密切關注各國政界觀念和民間思潮的變化,並指派專人對技術領域的刊文、專利進行收集歸類,使之成為自己對戰略戰術層面進行判斷的客觀依據。因此,當一些德國高層人士還在為他能有當年幾成功力而惴惴不安時,隨著“腓特烈…凱撒”護航船隊誘來獵物,斯人正逐步完成宏大戰役佈局的最後幾塊拼板。
一份作戰方案成功與否,既要看它的謀篇是否合情合理,更要看它有沒有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這一點必須建立在對敵情的瞭解上。自葡萄牙發生政變、德軍強取亞速爾群島以來,同盟國陣營與美英聯盟隔閡加深,正常渠道的軍事交流基本斷絕,瞭解對方軍情資訊主要依靠諜報人員的刺探蒐集,而彼此的防備使得這種方式如同盲人摸象。亞速爾戰役爆發之初,美英軍隊未能順利奪取制空權,還險些丟失大局,就是對同盟**隊在特塞爾島的防空體系認識不足,而在弗洛雷斯海戰結束後,不少德國海軍將領還在美英艦艇是否普遍安裝雷達裝置這個問題上糾結,也都是對敵情掌握不充分的表現。
相較於自視頗高的德國海軍指揮官們,夏樹的優勢在於他對客觀規律的認知,任何軍用技術絕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必須建立在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的雙重基礎之上。基於對美英兩國學術研究和技術應用領域的長期觀察,夏樹推斷對手當前有能力、有條件大面積運用雷達裝置,但雷達探測精度應該不會超過愛爾蘭海軍的最新裝備,也就是說,它們都還達不到實現雷達火控的程度。
有鑑於此,夏樹調派七艘驅逐艦組成雷擊編隊,令其趕在天亮前對敵方艦隊展開一次魚雷攻擊。
在“魯格”號的指引下,五艘德國驅逐艦和兩艘愛爾蘭驅逐艦一路風馳電掣,直插對手航線前方,也正如夏樹預料的那樣,美英艦隊早早發現了這些來襲艦艇,多艘輕艦艇迅速轉向迎擊,以阻止敵艦靠近己方大型艦艇。
不多時,照明彈、探照燈以及炮焰的光亮在海面上此起彼伏,迷亂人眼。七艘同盟國驅逐艦乘風破浪,傲然前行,在領艦的指引下,它們兵分兩路,一路用艦炮和魚雷襲擾匆匆佈防的敵方輕艦艇,一路迂迴敵方側翼,在大約4000米的距離上接連向敵人的三艘大型戰艦發動了兩輪魚雷攻擊,飛竄的魚雷頓時擾得敵方艦隊陣型大亂。
在遭到同盟國驅逐艦的魚雷攻擊時,美英艦隊早已透過雷達探知到對手有三艘大型戰艦正朝自己駛來,托馬斯…哈特一面令各艦小心規避,一面著手進行迎戰準備。他的戰鬥旗艦“列剋星敦”號建成時被譽為現代工業的奇蹟,進入30年代,它依然是海軍界的超級巨無霸,但這個巨人的缺點和優點一樣突出。亞速爾戰役期間,六艘列剋星敦級三沉兩重傷,一直飽受詬病的防禦體系果然成為了它們在戰場上的命門,在遠端炮戰和防空作戰中易受攻擊的水平防護尤為脆弱。鑑於這些慘痛的經驗教訓,美國海軍部已決定對歸國大修的兩艘列剋星敦級進行第二次大改裝,以犧牲航速為代價,大幅度加強它們的防護能力,而“列剋星敦”號的改裝也順理成章地列上了日程。
既然“列剋星敦”號不擅長打硬仗,同行的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亦稍顯老邁,哈特決定避敵鋒芒,利用航速與之周旋,等主力艦隊趕到再行攻擊。
曾有人斷言,晝間海戰是實力說了算,夜間海戰則是運氣說了算,這話雖然過於絕對,也確實有它的道理。突進、機動、雷擊、撤退,七艘同盟國驅逐艦發動了一場典型的閃電快攻,儘管它們當中有五艘裝備了雷達,並在戰鬥中投射了足足42條魚雷,卻只擊沉了一艘美國驅逐艦,而那三艘大型戰艦根本連毛都沒挨著,自己倒有兩艘被打得起了火。
七艘同盟國驅逐艦順利回撤,與之交火的美英輕艦艇因得到了旗艦的明確指令,並未尾隨追擊。須臾,天邊泛起了一絲魚肚白,眼下的戰場形勢是美英艦隊位於正北偏西,艦隊陣型散亂,重新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