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然而,年輕的城市繁榮了,悉尼也隨之富裕起來。到了19世紀70年代,奧馬哈不僅有了鑄鐵的建築物,還有了劇院。到世紀之交的時候,奧馬哈聳
立著摩天大樓,築起了地鐵,人口數也膨脹到了14萬。悉尼建了個更大的商店,並把兩個兒子也引入了生意場中,其中小兒子歐內斯特——即後來沃倫的祖父——繼承了家族經商的本領。他和哥哥同時追求一個女孩,他獲得了女孩的芳心並娶她為妻,於是,兄弟倆斷絕了來往。1915年,歐內斯特離開了位居鬧市的商店,在城西建了一個新居,命名為巴菲特父子商店。
巴菲特再次精明地抓住了時機。奧馬哈的居民逐漸遷往河西岸。歐內斯特看清了郊區潛在的機會,便開始經營一項信用銷售的業務。不久以後,富人家的廚師都紛紛打電話來向巴菲特父子商店訂貨,生意越來越興隆。而歐內斯特還是保持了家族裡吝嗇的風格,他付給倉儲職員每小時的輪班費為2美元,再加上一通對最低工資制的罪惡的評價和類似“社會主義的”訓誡。
長得高大雄壯的歐內斯特不僅僅是在經營他的商店——他完全是在對它施行暴政。
歐內期特的兒子霍華德——也就是沃倫的父親——對成為第三代雜貨店店主絲毫不感興趣。霍華德和歐內斯特一樣有著獨立思考的頭腦,但他顯得更溫和一些,脾氣也不暴躁。他在懷俄明的石油管道線上工作,但他真正的興趣是在思維的活動之中。當霍華德在林肯的內布拉斯加大學裡唸書時,他是《內布拉斯加月報》的編輯,他渴望在新聞界任職。儘管他不算十分英俊,卻有著黝黑的頭髮和迷人的凝眸。身為此團體的主席,他有選擇女孩的標準,但在他四年級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除了社交以外其他方面平平的女孩。
利拉。斯塔爾在內布拉斯加的一個叫西點的只有2200人的荒涼鄉鎮長大。她的父親約翰。安蒙。斯塔爾擁有一家週報——《卡明縣民主報》。鎮中大多數人都是德國籍,因而操一口英語的斯塔爾家屬於異鄉人。
利拉的母親覺得特別孤獨,於是她大多數的時間都臥床不起,精神萎靡不振。利拉和她的哥哥以及兩個姐妹不得不自己保護自己,而利拉還要協助父親經辦《縣民主報》。從五年級開始,她就坐在高高的凳子上面用手來操作印刷,後來又用上了活字印刷機。有時當列車在西點停站時,她就衝上車讓乘客填寫新聞欄目。每到星期四,這個瘦小的女學生就站在巨大的印刷機旁邊,緊緊抓住新聞印刷品的紙張,然後在恰當的時候將它們逐一拉出來。
就在這段時間,利拉患上了連續劇烈的頭痛,正逢其民主報緊張經營之時。
利拉16歲從高中畢業以後,不得不為了籌集在林肯的學費而工作了三年多的時間。她出現在霍華德。巴菲特的辦公室裡,是想在《內布拉斯加日報》找一份工作。她當年的經歷使她語言辛辣,也使她有一種苦澀的幽默。她很美麗,有著僅5英尺高的嬌小身材、柔順的性格以及富有光澤的捲曲的褐發。
正如她自己所說,她的“專業就是結婚”——對於一個面臨著將返回西點的婦女而言,這並不是一門不切實際的課程。
霍華德僱傭了她,並且很快就提出和她約會了。兩人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當霍華德臨近畢業時,他向她求婚了。約翰。斯塔爾是一個很有涵養的人,他本希望女兒能唸完大學,但他還是給了這對年輕人最深的祝福。在1925年聖誕節的第一天,冒著零下10度的嚴寒,兩人的婚禮在西點舉行了。據利拉在給孫子們的回憶錄中提到,霍華德後來曾對她說:“和你結婚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交易。”因為當地沒有度蜜月的風俗,所以婚禮一結束,兩人就直接坐上了去奧馬哈的汽車。
霍華德曾經有一份在報界的工作,這也正是他所夢寐以求的。但是他父親的一位朋友在保險公司給他找了個週薪25美元的職位。霍華德放棄己愛的
訊息在當時還沸沸揚揚了一陣。正如利拉所說:“他服從了父親的意願,因為是父親資助他念的大學。”
夫婦兩人搬進位於巴克大街的一座有壁爐的二層白色平板房中。對於利塔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開端。被一個殘疾的母親帶大的她,沒有任何家庭主婦的經驗。由於霍華德要用車,於是利拉在做臨時秘書或列印工作時就搭乘公共汽車,然後她得走回家做一大堆家務活兒。最初幾年,她有時每週比霍華德掙得還要多些。
1927年的時候,利拉做了眼部手術。此後她的頭痛又復發了。第二年,當她的第一個孩子多麗絲出世時,利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