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制,自1872年以來開始出版《環球》,它的發行量、收入以及利潤都頻頻上漲,而且這種趨勢還在加快。據巴菲特所知,它的對手《旅行者先驅》在去年倒閉了。感謝上帝,波士頓正變成一個只有一家報業的城市,或者說,正如巴菲特所預測到的,一個壟斷的收費橋樑正橫跨在查爾斯河上。
對於巴菲特來說,聯合出版公司的單一性,不再是一個弊病,而變成了一種美德,因此他那皇冠上的珠寶並沒有變得黯然失色。
伯克希爾公司在市場上是最大的購買者。在寫給聯合出版公司總裁威廉。泰勒陳述理由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解釋道:
H。安得森(《奧馬哈世界先驅報》出版商)是我的一位好朋友。他會告訴你,我對好的報紙懷有多麼大的熱情,我同樣也熱衷於證券買賣。如果能把兩者結合到一起,那種誘惑力是我無法抗拒的。《波士頓環球》的股票市場價值只有不到3千萬美元,這簡直太荒謬了。
在市場上投資的技巧就是把錢用在刀刃上——按巴菲特的話來說就是“結清支票”。由於巴菲特及時發售了債券,伯克希爾公司有了充足的資金。
它到處買進股票,尤其是傳媒介的股票,有布思報業、多媒體公司、哈特—漢克斯報業,它一直在買進。
這個時候,巴菲特向奧馬哈的迪克。霍蘭老兄提出了一個聽起來十分幼稚的問題:擁有一家廣告機構有什麼樣的好處?霍蘭沒有多想什麼,便口若懸河地談起自己當老闆的感覺有多麼多麼好,很快地就發現了巴菲特的真正意圖。伯克希爾想要買下兩個大機構的主要部分,國際出版集團和奧利維。馬①薩爾國際集團 。巴菲特把廣告業看成傳媒業的一張免費票券,為什麼說是免費的呢?比方說,與新貝德福德的工廠所不同,廣告機構不需要資本——一張桌子加上幾支鉛筆足矣,對巴菲特說,沒有資產是錦上添花的事,因為利潤就可以直接流進所有者腰包中了。
華爾街上的箴言卻恰恰與此相反,只要一個機構的“資產”在晚上從電梯上搬下來,這個機構就不復存在了。像GSO這樣的機構,其實什麼都沒有,只有一些英語專業的人在空喊口號,從理論上來講,誰都可以做得到。比爾。瑞恩和巴菲特一樣也在買進相同的廣告股票,就這一觀點,他對《華爾街紀事》著實惱火了一番。
紀事: (廣告業)是種開放的行業,任何人在明天都能成立一個廣告機構。
瑞恩:我們談論的不是指那些呆在格林威治山莊閣樓裡的留著長髮的藝術家。我們所說的是一家遍佈世界的國際出版企業,它就像可口可樂,通用以及愛克森公司這樣的客戶,它的淨收益估計能達到1億5千萬!
事實上,大機構都相當穩定。另外,由於華爾街上人氣低落,巴菲特和瑞恩在做多時,價格都在底價為3~4倍贏利率左右。
到1974年為止,伯克希爾公司擁有了國際出版17%的份額。執行副總裁卡爾。施皮爾弗格突然意識到巴菲特有可能在考慮接管國際出版,趕忙打電話給巴菲斯詢問他下步的計劃是什麼。
巴菲特笑著問:“什麼計劃?”
這下施皮爾弗格真的有些擔心了,巴菲特邀請他在下次飛往西海岸時在奧馬哈停留一段時期。“太巧了,下週我就要去加州。”施皮爾弗格撒了個謊。在他的記憶中,“當時奧馬哈氣溫大概有零下十度左右,我走路都跌跌撞撞的。我沒有穿高統橡皮套靴,因為我得假裝自己是在加州的路上。”
巴菲特向施皮爾弗格說自己買進了國際出版公司純粹是為了投資。他拉長音調談論自己的哲學:收費橋樑;本。格雷厄姆……等等,整個兒是個問
① 巴菲特仍然在儘可能地保守秘密。但是,有規定要求所有的投資者披露5%的執有額。
答考試。在施皮爾弗格聽起來,這些東西都過於簡單了。身為麥迪遜大街的智者,他適合於做一名自然哲學家。實際上,他一點也不相信巴菲特說的話。
這並不讓人覺得驚奇。儘管巴菲特在市場上有所活動,但他還是相當隱蔽的,他在伯克希爾公司年度報表的信都內實真實、言簡意賅,絲毫沒有他在寫信給合夥人時的那種文采飛揚。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則更讓人難以捉摸。
年度會議是在新貝德福德召開的,就在西伯格。斯坦頓陳舊的象牙塔裡。
會議正式開始以後,巴菲特就會讓大家敞開提出各自的問題,這是一年唯一的一次可以問巴菲特有關投資方面的問題的機會,但是很少有人來問,曾經和巴菲特一起上過課的科拉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