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旦賣給了對其不熟悉的並非從事金融業務的實體公司,它的殺傷力就十分巨大。看看中國燃氣集團的例子。
中國燃氣集團(香港上市)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的年度淨利潤為億港元,而2009年同期淨利潤卻只有2008年的。2009年3月末,該集團每股分發紅利分(港幣),佔每股淨盈利的45%左右。讓我們具體看一下中國燃氣集團2008年度業績。該集團年內燃氣專案有110個,環比增長近62%;接駁住宅使用者總數、接駁工業使用者總數、接駁商業使用者總數分別是2007年的倍、倍和8倍;天然氣銷量是2007年同期銷量的兩倍多。從利潤表來看,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末,營業額為億港元,當期營業額為上期的倍,達億港元;上期毛利潤為億港元,當期增加到億港元,但毛利率當期僅有,而上期則有。
透過對比我們發現,2008年度中國燃氣集團毛利潤並未隨營業額同比上升,而當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正是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2008年第四季度初開始,全球利率猛降,迫使與貸款有關的利率掉期合約及其他金融衍生產品大幅減值,這對利潤表造成的影響是利潤驟降。以中國燃氣集團為例,不計減值利潤應比上期增長倍多,而減值(億)佔純利的近78%!
第三章 次貸危機:戰爭的新形式(3)
2008年10月爆發的金融危機迫使全球利率普降,這讓為近兩成貸款配置利率掉期合約的中國燃氣集團大受其害—為其債務多負擔2 360萬港元的額外利息,合約約定利率與即期美元利率差額將該集團債務利率推升了個百分點。
而使得純利下降78%的減值是如何來的呢?按會計準則,公司需將當期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利潤表,因此,2008年四季度發生的次貸危機恰好對中國燃氣集團2008年年度財報造成極大影響,美元接近零的利率使得可換股債券及利率掉期合約等衍生產品公允值大幅降低,雖然與現金流無關,但該值計入利潤表,造成利潤減少。
金融“冰毒”—打包資產抵押證券(Packaged Asset Backed Securities)看上去也很誘人。不是害怕投資風險嗎?好的,這種“毒品”中有資產抵押支援證券,放心來買吧!如果真的相信了上面的鬼話,你就等著被別人洗劫吧。這種經過複雜設計的產品包中的資產其實是不可告人的,而且在你購買時肯定是AAA級的,並被描述得十分安全。但是,等到它到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其中的資產已經降到垃圾級了,“殺人”於無形。還有很多相似的產品本質上是一樣的,如信用增強期限票據、打包證券信託等,只不過是名字聽起來更加好聽。對於這些聽起來十分誘人的金融鴉片,大家要小心。
金融“福壽膏”—股權收益掉期是一種投資協議,股東在一定時期內向對方支付特定股票資產的收益,而對方向你支付現金,通常採取預付的形式。股權收益掉期不是證券,可以不受監管,無須向投資人披露。
金融“嗎啡”—股票期貨合約是巴林銀行倒閉的罪魁禍首。巴林銀行的尼克·裡森被稱為國際金融界“天才交易員”,曾任巴林銀行駐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總經理、首席交易員,以穩健、大膽著稱。在日經225期貨合約市場上,他被譽為“不可戰勝的裡森”。
1995年,英國乃至全球金融界發生的最令人震驚的事件莫過於巴林銀行的倒閉。巴林銀行建立於1763年,該銀行經營靈活、善於變通。20世紀初,巴林銀行以其悠遠的歷史及可靠的信譽贏得了英國王室的信任而為其服務。作為老牌銀行,巴林銀行在企業投資理財業務及融資業務方面擁有強大實力,同時巴林銀行並不侷限其業務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便開始向海外新興市場擴充套件業務,頻繁活動於拉丁美洲及亞洲各地。1994年,巴林銀行核心資本位列全球千家最大銀行的第489位。
然而,僅在其公佈1994年高達15億美元的稅前利潤之後不到一年,1995年2月26日,英格蘭銀行便宣佈巴林銀行破產,並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由荷蘭國際集團收購。
誰又能想到,由輝煌到廢墟,巴林銀行的命運竟由僅28歲的交易員尼克·裡森改寫呢?
裡森1989年由摩根士丹利銀行清算部轉入巴林銀行工作,1992年被總部任命為新加坡分行期貨與期權交易部總經理及首席交易員,兼交易與監管職能於一身。當年著名的“88888”錯誤賬戶便在裡森的手中誕生。甚至巴林銀行破產前兩個月,裡森還因其19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