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顯且突兀,就超過了極限值,成為四種基本人格的變體,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學上稱之為分裂、憂鬱、強迫與歇斯底里人格。當然,這並不表示大部分人都得了神經官能症{1}。
本書在敘述四種關於生命的病症時,也逐一討論健康的人的片面人格,以及輕微、嚴重、極端嚴重的心靈創傷。人的性格氣質是討論時的一個要素,我也把重點放在我們的成長背景上。
其次要提醒讀者,本書以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知識與經驗的理論為基礎,來介紹四種人格的典型特質,不採取宿命論或驟下斷語的方式,而是從人的特質或性情著手;性情與生俱來,難以扭轉,只有安之若素。我要談的與此略有出入。
序言 戰勝恐懼,求得心靈和諧(5)
我之所以是我,並不是因為身體構造使然,而是因為我對這世界與人生有一定的看法,一定的行為舉止,而這源於我的生命歷程;人格由此鑄成,並且擁有特質。其中不可逆的是我天生的性情、童年環境、父母親與老師的個性、社會與社會規範,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塑造出我這個人。書中闡述的人格,若先天因教養者忽視和缺乏良好的示範,致使人格受影響、被壓抑,都可以藉由後來的發展來補綴,使我們的人格趨於完整或成熟,磨光磨亮我們的生命。
我們以四種基本概念與行為入門,探究生命的條件與附屬性;宇宙方面,乍看之下是一種對立現象,事實上執行有序也均衡。
我們沿用神經官能症學理中的定義來稱呼這四種人格型別,這並不影響心理健康的人,因為我們在運用這些概念的同時,都會介紹患者個人的經歷,以及神經官能症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定義已為大家所熟知並接受,所以沒有必要重新命名。讀者看到分裂、憂鬱等定義時,會從書中的敘述得到清晰生動的概念。
恐懼與畏懼這兩個詞在本書中反覆出現,但我沒有嚴格區分其詞義,因為這不是本書的重點,而且我也認為一定要做區分的話,恐怕並不容易。有人說害怕死亡,而畏懼死亡也說得通,其中並無太大的異同。通常我們認為“畏懼”是指特定、具體的東西,“害怕”則指非特定的物件,比較不理性,雖然敬畏上帝與害怕上帝有所區別,但也不是每次都言之成理、斬釘截鐵。因此,恐懼、害怕、畏懼、憂懼等都是同一個意思。
這本書是為每一個人而寫的,目的在於幫助大家多瞭解自己與別人,同時要告訴讀者童年這個階段有多麼重要。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重新喚起大家重視感覺機能,我想,我們可以從感覺中學到很多東西。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分裂人格”特徵
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理性主義者、堅強、獨具個性、冷靜、客觀、自信、批評家、革命家、無政府主義者、矜持、冷漠、好猜疑、喜怒無常、古怪、奇特、令人費解、與世隔絕、自我中心、社交困難、敏感、獨來獨往、特立獨行、孤僻……
把自己藏起來:分裂人格診斷
在分裂人格者看來,生活的上上之策就是戴著一頂童話中的魔帽,終其一生隱形於帽子下面。
這一章我們要從恐懼和基本動力兩個層面進行觀察,來探討害怕付出、有“自轉”傾向的病態人格——這種人過度地把自己隱藏起來,過度地劃定自我的界線。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人格分裂。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當別人把我們的名字弄錯時,我們會有多麼不高興;沒有人被叫錯了名字還興高采烈。顯而易見,我們把屬於個人的東西例如姓名,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我”當然和千千萬萬的別人不一樣,但是“我”同時是某個團體中的一分子或共同體;這跟我們按照自己的好惡過日子,建立親密的伴侶關係,與他人產生互動以及負責任一樣,途徑雖殊,但不造成衝突。如果有一個人省略了為別人付出的那一面,把自己完全藏起來,結果會怎麼樣呢?
距離
人格分裂的人費盡心思獨立生活,儘可能自給自足。他不依賴任何人,不需要任何人,尤其重要的是,不需要為任何人負責。因此,他遠離人群,他需要這種距離,不讓別人有親近的機會,只開放一點點縫隙。一旦距離被跨越,他的感受如同生存空間遭到侵犯,獨立自主遭受危害,他不再完好如初,於是很粗暴地反抗。害怕別人親近,這是他典型的恐懼。但事實上,他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排拒在外,於是他只好四下搜尋保護措施,以便自己能躲在其中,避開一切。
對他而言,絕對要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絕不容許與人有親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