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一個不知道是天使還是惡魔的東西,一直在我們耳邊竊竊私語著:誰牢牢佔有資源,誰就穩穩控制一切!
林瑞福清楚地知道:國家每年都有資源進口計劃,有些大企業參與了這項計劃,它們掌握著進口大合同,牢牢佔領食物鏈的最高階,然後再分解大合同,讓其他二線企業和個人參與進來,這些大企業什麼也不需要幹,就等著那些主動投懷送抱的二線企業和個人來購買它們手上的那些大小不等的合同。
林瑞福一來,沒有資格進入這個食物鏈,二來,他也覺得這樣捲進去代價實在太大。就算勉強擠進去,到頭來,自己能真正分到的利潤,可能也是比較少的。風險要自己全部扛在肩上,辛辛苦苦賺到的利潤卻要交出很多給別人。
林瑞福豈願意這麼幹?
他得最多的是:怎樣才能漂漂亮亮地打打擦邊球。
很多上規模的生產企業,它們要是光靠國家提供的那些資源,那不是餓死,就是被擠死!手上掌握的生產資料不充裕,開不足工,平衡不了生產成本和經營成本,就很容易造成虧損。生產資源佔有得越少,那它在行業中的地位就越不穩,很容易被同行一擠就倒。經濟危機一來,最先倒掉的就是這種企業。所以,它們為了讓自己不被餓死,不被擠死,想盡辦法,透過各種渠道得到更多的生產資源,砸鍋賣鐵都要搶資源。
一旦牢牢得到一定貨量的生產資源,那麼這些企業不用生產也能過上美滋滋的日子:它們可以把手上掌握的剩餘資源,再加價轉手給同行或者是二道販子,從中賺取一定利潤。只需經過這麼一加價,那它們賺到的純利潤的點數,要遠比拼命幹生產來得更容易,來得更多。
每個生產企業對資源佔有的胃口都很大。他們自己不便於公開露面去幹這種搶資源的活兒,用林瑞福幾天前跟李大衛親口說的那句來說,就是“它們不方便”,所以需要藉手像林瑞福這樣的人,幫它們從國外進口到生產資料。
林瑞福在發現了這個行中之秘之後,快馬加鞭,馬上幹了起來。
他手上掌握一些大企業的資料,憑藉他在這一行內的經驗,很容易從中判斷到底誰需要什麼,需要量大概多大,誰真正拿得出錢來購買生產資源。
他鎖定了一些國內企業,然後又從國外鎖定了一些供應商,兩頭一掂量,林瑞福覺得自己應該出手大幹特幹起來了。
這對林瑞福來說,是一個新的計劃,一個新的挑戰。
這次挑戰的關鍵是林瑞福運作短期上規模的資金的能力。
對於國外資源,很多企業都需要它,關鍵是哪個中間商能真正拿得出錢來,先搭一座錢橋,再把國外的貨物搬動進來。並且,這座錢橋,還要建得快,騰挪得快,就像是經驗老道的戰場前線的工兵部隊開路架橋那樣高效、快捷。
林瑞福把這個架設錢橋的希望,就放在了“地下錢王”的身上。
5
5。
“三哥,小弟最近有一個大生意要做。這樣吧,小弟我先大概向三哥彙報一下,請三哥評估一下,看能不能幹?”
拿定主意之後,林瑞福去找張老三,開門見山挑起話頭。
平時林瑞福一碰到有生意可做,需要張老三出手合作,頭一個念頭就是先去跟張老三談。要是張老三認為可行,並談出借期和利息條件,那他就敢動手大幹起來。
張老三還在回味剛才那個林瑞福特意安排的小女人那千般嬌柔的真功夫,緊閉兩眼,揮揮手示意林瑞福先把計劃談一下。
林瑞福精神百倍,鼓足丹田之氣,一口氣把他的一項新計劃陳述了一遍。
聽完林瑞福的計劃,張老三半天也沒緩過神來。
林瑞福心想這傢伙的那點精氣神是不是全讓剛才那小女人給吸乾了,頓時後悔自己居然在如此關鍵的時候幹了這樣的蠢事。
既然張老三這付蔫不拉幾的樣子,也罷,改天再議。
第二天,張老三回過神來了。
他明確告訴林瑞福,這個計劃太大了,是過去大家合作款額的十倍,他也沒操作過,所以,不能馬上就做答覆。
林瑞福很清楚當中的難度,也早料到張老三不會馬上答應。所以,緊接著,林瑞福重點是開始向張老三“講故事”,希望進一步說服張老三;把張老三的工作做通了,再讓張老三去做他的同僚及上級的工作。
林瑞褔先說了一些宏觀面上的東西,大致就是前面他對國內企業“資源戰”的那番見解。
接著,他把現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