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其三:這部小說以一個女性成長為主線,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愛情新理念“愛她就讓她成長”。很多女作家往往都是把獲得愛情,對愛情的困惑作為主題來寫作的,這個出生於70年代的女作家給我了一個意外:她關注的根本不是什麼獲得愛情之類的問題了,她關注的是個人成長,一個女性的自省能力和個人提升的問題。這幾個方面,單單一點,就已經是難能可貴的的,她卻在一部非常好看的故事裡給了這樣三個驚喜。
據說,崔曼莉的《浮沉》裡面並沒有柔弱的人,每一個人都很堅強,都在為自己的工作努力,積極應對自己的困難,但並不代表他們每一個人沒有各自的缺點或者各自的孤獨、無奈,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浮沉》更多地想表達一種勵志的精神,就是一種生存的力量,我們怎麼去生存?為什麼去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而這個精神,依然體現在《琉璃時代》裡。這一點,我尤其覺得難能可貴。今年我們面對的經濟危機,我們人類一直以來面對的生存困境,還有我所瞭解的青年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都是一個社會發展必須要關注和解決的,那麼,一部文學作品,不但給了我們很好的閱讀享受,還能夠有一種勵志的精神,有可借鑑的力量,有可以獲得的間接經驗,那麼這部作品就值得我們出版,值得讀者閱讀。
所以,瞭解了她的作品後,我非常願意而且非常高興地給她寫了以下的推薦語:我之所以特別看好崔曼莉,是她的作品中充滿著女性作家的獨立感覺,這與其他同類優秀女作家相比,顯然她的作品更超人一等,因此我認為崔曼莉最有希望成為張愛玲式的偉大作家。
也許有人覺得我誇張,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張愛玲自有她的價值,而崔曼莉作為今天的女作家也有其自身的價值在。這個要到以後才能得到證明。單單就她這部品質和意義很好的《琉璃時代》來說,我認為她值得我作為一個出版社的社長去關注,去扶持,去支援。
安波舜書評:愛她就讓她成長
愛她就讓她成長
……讀崔曼莉的《琉璃時代》
安波舜
讀崔曼莉的《琉璃時代》有種世界洪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宏大氣勢。清末民初從灘塗上崛起的上海,黑白資本、官匪沆瀣、勞工把頭、幫會堂口、技術壟斷、外資民企,種種的力量糾結在一起,在慾望和理想的大道上迅跑。秩序在絞殺中建立,法律在血泊裡成長,利潤在壓榨下誕生。同一片沃土,卻開出人性不同之花朵:惡如李威,卻維護著地方的秩序,是抗敵的英雄;豔如杏禮,揮金如土卻向俠客義士敞開裙裾;挺挺如松像民營資本家邵元任,玩的是中國的太極,黑白通吃,燃燒的卻是走向共和的理想主義之火;邵家的大小姐風儀芳香四溢,卻是在險惡環境裡獨立地成長。。。。。。
很難想象,這部小說是個女孩子家寫的。如果本書在四十年代發表,作者很可能被選為左聯(左翼作家聯合會)的頭兒。那個時代的《子夜》,讓我們認識了上海。第一次知道了世上還有叫“股票”的東西,還有個玩錢的遊戲叫“賣空”。但茅盾筆下的有錢的人物都不可愛。階級仇、民族恨,使得作家忽略了文學的觀察,滿腔的熱情都集中到如何反映壟斷和外來資本的猙獰面孔,以及有錢人的墮落和腐朽。這使得整部作品的同情和批判都顯得多多少少的虛偽和蒼白。當然,這使歷史的侷限。這種比較,類似給我一支槍讓我回到秦朝,我會征服世界。但我想說的是,《琉璃時代》讓我看到了真正的“上海”。能看到真正的“上海”,必須給讀者一個視角和視窗。這個視角和視窗能夠俯瞰那個時代,透視那個時代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軌跡。崔曼莉提供的視角和視窗,是三個不同的企業模式在上海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本土新興企業家邵元任和海歸企業家袁子欣,以及要共同面對的外資日本企業。說到底,企業是上海的灘塗和荒地崛起的動力,寫了企業等於寫了資本。在資本這個綱目下展開的各種文明和衝突,按*的話講,最能反映人和社會的本質。於是,我們在崔曼莉的小說中就看到,革命和人性都鮮活而豐滿,呼喚和理想都現實而尖銳。資本這頭沒有管制的怪獸,*西撞,把富人推向了政府和幫會,工人靠上了窮幫窮的共產黨,夾在中間的上海市民做起了買辦和白領的夢。在崔曼莉的小說裡,我們總算弄明白了上海近代的發展史。這大概就是黃永恆(SAS大中華區總裁)和劉為(南天電子副總裁)的感嘆:這本書“在時下中國市場經濟的改革大潮中仍然值得思考”,“對於當下社會仍有很深的借鑑意義。”
《琉璃時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