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第2/4 頁)
教訓而有所防範了!”
張弛只是笑了笑,他從一開始就不認為日本人會吸取這個教訓對瀉湖方向有所防範。
原因是日本人以為比託島之所以會被中**隊從瀉湖方向攻下……那隻不過是精心大意被中國人偷襲罷了,而且這種偷襲,用過一次就不能再用第二次了吧,再用第二次毫無疑問的就會被他們的火力包圍並消滅在瀉湖裡。
只是他們沒想到的是,中美聯軍還繼續打算從瀉湖“偷襲”……確切的說,這一次已經不算是偷襲了,而是光明正大的在白天進攻,在火炮和戰機的掩護下強行登陸。
其實日軍的想法不僅僅是因為這個,更是因為他們認為中美聯軍從靠海一面進攻有著天然的優勢。
瀉湖一面由於被環礁包圍著,所以風浪較小,風浪較小就意味著礁石更少受到沖刷珊瑚更容易繁殖,時間一長,大多環礁就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靠海一面暗礁帶更窄,靠瀉湖一面暗礁帶更長。
這就意味著,如果從靠海一面進攻的話,在擱淺的情況下,美軍下船後需要暴露在日軍火力下涉水的距離更短,而靠瀉湖一面的暗礁則要比靠海一面長得多。
所以日本人想當然的就以為……美國人除非是腦袋壞掉了,才會將登陸船駛進危機四伏的瀉湖,下船後還要經過更遠的距離才能上岸發起有效攻擊。
但戰場就是這麼神奇的地方,有時候往往就是這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在某種條件下就會變成神來之筆。(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章 目標
緊接著進攻目標又被提上了議程。
馬紹爾群島是由29個環礁、5座偏遠小島和867個大大小小珊瑚小島組成的,它們分佈在一片75萬平方公里的廣闊的海洋上。如果把珊瑚礁也計算在內,馬紹爾群島共有1152個大小島礁。
這也是日軍在馬紹爾群島防禦薄弱的原因之一……需要防守的島礁太多,僅環礁就有29個,就算日軍其它的島礁都不防守,三萬人只用於防守這29個環礁,那每個環礁平均也不過一千人。
當然,日軍也是選擇其中一部份面積大且具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島礁進行防守,但還是不可避免的造成兵力分散。
更糟糕的還是……此時的日軍在強大的美國海軍面前,已完全失去了海空優勢,這也就是意味著日軍這些分散在各個島礁上的兵力是互相不可支援的,於是就形同一盤散沙,只有等著被美軍各個擊破的命運。
對於美軍來說,這麼多個島礁同樣不可能每個都成為美軍的攻擊目標,所以必須得從中選擇出一些更有軍事價值的島嶼。
按照原計劃,也就是代號為“燧發槍行動”的計劃,美軍是選定了三個島嶼作為攻擊目標。
這三個目標分別是埃尼威托克環礁、科斯雷島和威克島。
張弛開啟馬紹爾群島的地圖,很快就在其上找到了這三個島,接著就明白了美軍為什麼會選擇這三個島礁作為攻擊目標。
這其中埃尼威托克環礁位於群島的最北端,科斯雷島位於群島的最西側,威克島則位於群島最遙遠的東北部。
很明顯,如果拿下這三個島,美國海軍就會從三個方向對馬紹爾群島形成包圍之勢……正如之前所說的,佔領了這三個島,接著在三個島上建上機場和港口,然後就是陸基航空隊進駐,在陸基航空隊及航母和軍艦的配合下,再結合南面剛拿下不久的馬金島、塔拉瓦環礁及阿貝馬馬島,就會形成一個由戰機和軍艦連成的包圍圈,這個有如鐵桶般的包圍圈會把整個馬紹爾群島的日軍與外界阻隔,然後美軍就可以慢慢的一口一口將被困在其中的日軍吃掉。
這個計劃應該說是可行的,尤其是在美軍已經全面奪得海空優勢的時候,日軍任何企圖突破封鎖的行為都會遭到無情的打擊。
但問題是……馬紹爾群島有75萬平方公里,一千多個島礁,按這樣的打法,美軍要何年何月才能把馬紹爾群島的日軍肅清然後再進行下一步反攻?!
“將軍!”說著張弛就對哈爾西說道:“我認為我們有必要更改下進攻目標!”
“它們……有什麼問題嗎?”哈爾西臉上有些不解。
“我知道這三座島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張弛說:“也知道我們如果佔領了這三座島,就可以對馬紹爾群島構成包圍之勢。但是……這個包圍圈太大了,超過75萬平方公里,雖然我們依靠航母有能力對其形成合圍,但在合圍之後……我們還有多少兵力展開下一步進攻呢?就算我們還有兵力展開進攻,要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