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3/4 頁)
同樣可以用爬升來甩掉美軍戰機。
但美日兩軍之間的差別就是:美軍戰機使用的子彈是穿甲燃燒彈,且美軍戰機防護裝甲及自動防火裝置十分都做得十分到位,而日軍戰機卻為了減輕重量連基本的防護都沒有……於是,在相同的小慨率命中而且還是美軍架次佔優的情況下,戰鬥時間一長零戰防護、防火缺點很快就暴露出來。
先是兩架零戰被流彈擊中著了火,原本那點火頭並不會對飛機造成多大的影響。但問題是日軍的飛機上連基本的防火設施都沒有,於是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火頭越燒越大,很快就無法控制接著就發出刺耳的尖嘯一頭栽倒在海里。
接著又是一架零戰被擊中……這架零戰的飛行員明顯是失去了耐心,他在拼死追擊著一架正在俯衝的戰鬥機卻沒發現它身後同樣也有一架美軍戰機在俯衝著追著它。或者他已經發現了,但卻置危險於不顧,繼續追擊著眼前的“獵物”。
但由於俯衝效能不佳。所以在日軍飛行員吃力的咬著美軍戰機尾巴的時候,其後的美軍戰機已經射出了一排子彈。
隨著一陣令人恐怖的“噠噠”聲,日軍飛行員就發現戰機的機翼就像是被刀切下一樣從機身上分離出去,還沒等他反應過來,機身已經失去了平衡在空中打轉,幾秒鐘後,戰機就栽倒在海面上結束了飛行員的生命。
相反,美軍戰機則由於防護效能明顯優於日軍,再加上又是“主場作戰”。即使有些戰機被日軍擊傷也不至於馬上就墜毀,它們可以堅持著往瓜島方向飛,實在不行美軍飛行員還可以選擇跳傘……這裡距離瓜島不遠,只要其它飛行員向瓜島方向報告一下位置,很快就會有美軍艦船或是潛艇來把這些飛行員給接走。
其實,這應該說是日軍航空兵越打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開始時日軍零戰之所以會那麼厲害,對美軍飛行員都打下了1:6的戰損比,那跟飛行員的素質也不無關係。
還有人猜想。如果德國使用的戰機是日本零式戰機的話,那麼二戰的結局只怕要就此改寫了。
但事實或許並不能這麼輕易下結論。
原因是零戰為了減輕靈活性及遠航程等特點而完全忽視了對飛行員的保護。
這或許是日本人“武士道精神”之一。他們崇尚“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於是零式戰機就只有對進攻有利的裝備而基本沒有防護裝備,甚至就連飛行員的降落傘都沒有。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有一段時間給飛行員配過降落傘,但後來又將降落傘撤了。
原因一個是日本軍方認為為飛行員配備降落傘會使飛行員抱著僥倖的心理而不會誓死與敵人作戰。
另一個,則是日本飛行員跳傘的生還機率實在太低了,低到日本軍方認為完全沒必要為這麼點生還率而犧牲戰機寶貴的重量。用這些重量多裝些汽油或是子彈也許還更有用。令人十分費解的是,日軍飛行員又總喜歡配帶基本不會有作用反而會帶來各種麻煩同時也有相當重量的武士刀。
跳傘的生還率會這麼低的原因……一是大多數的日本軍人不戰鬥到最後一刻是不會跳傘的,這種精神可嘉,但往往也錯過了最佳的跳傘時間。更重要的是,日軍戰機十分脆弱。一被敵人擊中不是在空中著火爆炸就是解體,飛行員根本就沒有跳傘的時間。
所以,從某方面來說,日本零式戰鬥機其實並不適合配備降落傘。
但是,也正因為零式戰機過分的強調其進攻效能而完全忽視了對飛行員的保護,於是時間一久就必然會出現一種情況:飛行員傷亡過大而出現青黃不接的現像。
而美軍卻恰恰相反,美軍初期的戰機進攻效能看似都比不上零戰,但防護效能卻沒得說,飛機一架一架的被零戰揍下來,但飛行員卻沒犧牲幾個,就比如歷史上的東所羅門海戰,美軍損失了十七架戰機但卻只犧牲了七名飛行員。
航母、飛機等這些裝備損失了可以靠開動機器或是讓工人加班加點生產出來的,但是飛行員的損失卻是不可替代的,再先進的戰機如果沒有優秀的飛行員去駕駛,最終還是無法取得勝利。
日本軍方並沒有看清這一點,於是在戰爭的中後期,無論他們怎麼改進零戰的效能也都無法與美軍匹敵。
所以,日本航空兵可以說是成也零戰,敗也零戰。
因為零戰,他們才在二戰初期創造了“零戰無敵”的神話和一次次輝煌。
同樣也是因為零戰,他們到最後要落得駕著飛機帶著炸藥去撞擊美軍軍艦的下場。
如果德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