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1/4 頁)
立功!立德!立言!前者太過便宜,中者太過艱難,而只有後者,才是真正最吸引有著大抱負大志向的人傑的!想想!若干年後,自己的詩歌能夠被後人傳唱。自己的觀點能被人認可,甚至論著能夠流傳後世,和眾位夫子先賢的鉅著擺在一起被人觀看揣摩。這是何等的榮耀,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能夠流傳給這個世界和後人的,還有比這個更實在更持久的東西嗎?
而另一方面,字典字典,顧名思義,就是將流傳千古的典籍,從今之後,所有的人認字的規範則將出於己手,這是何等的千秋盛事!何等的萬世楷模!
幾乎是瞬間,每一個看到這個訊息的人就被這個念頭給吸引了,胸中一腔腔的熱血止不住的向外膨脹。這一刻,就是刀斧加於頸上,也止不住天下士子齊奔許都追求功名利祿的的雄心了!
名利名利,對華夏人而言,名這個字總是要至於利這個字之前的。
下了幾道吸引人心的政令之後。接下來,李哲就開始忙於建設完善自己的小朝廷的制度了。
李哲即將施行的這套朝廷制度,是在現代時空經由許多政治歷史達人的研究之後,雜燴總結出的一套制度。
時空帝國組織和李哲的那個網站畢竟不是吃乾飯的,這一段時間以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其中貢獻出了自己的jīng力和智慧。在其中雄辯滔滔,縱橫捭闔。只是在網路上大家自顧自的舒爽,卻不知道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是被李哲竊取了眾人的思想成果,應用到三國時空裡來了。當然,如今在三國時空,卻是不可能有人追過來要版權費了。
這套制度,主體是明朝的六部內閣制度,輔以**於其外的樞密院、大理寺和御史臺等機構。六部內閣管政,樞密院管軍,大理寺即最高法院,御史臺職責監察。各司其職,互相制衡,相對於漢朝此時的政治制度而言,政治分工相對明確得多,在目前這個社會分工分化還不算明晰的社會而言,基本算是夠用了。
而李哲,關鍵看重這套制度的則是明朝內閣制度著名的值守能力。明朝幾位皇帝,都有著和內閣文官置氣的傳統,動不動的就甩挑子不幹,比如我們著名的正德皇帝,嘉靖皇帝甚至是萬曆皇帝等等,都曾上演過這樣的戲碼。但是明朝的皇帝,這般的置天下於不顧,卻出奇的沒有造成天下大亂,內閣制度經受住了這種頻繁的考驗。皇帝不上朝,照樣政通人和,屁事兒沒有,這就是這種制度的優秀之處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朝內閣的廷議制度,已經是現代mín zhǔ集中制的先驅了,從某種程度上,不見得比現代的政治制度來的差。
三國時空,畢竟只是李哲前進道路上的一個驛站,可以預想以後,李哲是沒有太多時間和jīng力浪費在這個時空,天天處理國家大事。因此,從現在長遠考慮,建立這種能夠在李哲不在的時候平穩掌控國家政局的制度,才是李哲考慮政治制度的第一選擇。內閣無疑是目前的這個社會狀況下,最適合的方式了。
只是,考慮到明朝內閣文官制度的**趨勢,李哲也要動用其他力量制衡,宗教裁判所和樞密院、大理寺、御史臺等勢力,還有未來將要慢慢形成的勳貴勢力體系,就是李哲用來制衡文官勢力的一道道枷鎖了。
軍政法檢分離,勳貴制衡,宗教超然物外掌控部分輿論,這就為文官值守內閣培養了足夠強大的制衡勢力,使得其不至於一家獨大,這樣的話,文官勢力想一手遮天,形成象明末那樣的制度xìng**的難度就大大加大了,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政權,要想長期保持下去,制衡才是王道。
而這一套複雜的政權宗教軍權分離制衡的政治制度,其關鍵的核心卻又全部寄於李哲一身,作為開創者和軍隊的最高統帥,李哲對文官系統和軍隊有天然的威懾力。而作為天道的人間代表,李哲的宗教身份,又是超然人上的,擁有絕對的宗教輿論權威。
所以憑著這一套系統自然發展下去,唯一超然於其上的李哲就將成為這一套系統無與倫比的中心,獨一無二的dú cái者,而當李哲離開時,這一套系統又立刻成為互相制衡的複雜政治體系,絕不會一家獨大。這樣的設定,和美國的聯邦總統制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兼顧了dú cái和mín zhǔ在某一特殊時期的利弊,可以說也是讓李哲煞費苦心了。
但目前,這個體系還只是一顆幼苗,還需要李哲的盡心哺育成長。
如今,李哲全殲數十萬曹軍,協雷霆萬鈞之勢,入主許都,這鼎故革新改天換地的動作正當其時。便是明知道有許多人不服,又怕的誰來,大地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