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1/4 頁)
這就是人xìng!這就是人類思維根深蒂固的慣xìng缺點,難以禁絕。李哲此刻,所面對的也是這種來自於人xìng深處的某種集體扼殺。
只是,又有何用?
李哲面帶微笑,環顧四周,看著這天下齊聚的jīng英。心中卻是俯視芸芸眾生的那種沉靜。
“天道者,天之道也!
天道之存,無微不至,無廣不達,駕馭宇宙萬物,寰宇百態,所以雲。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舜亡。
這樣的天道高高在上。卻又能決定我等周圍的一切,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天道的掌控之中。就連我們本身,也和宇宙中萬事萬物一樣,是天道掌控中的一份子罷了。
我所著《rì月星辰論》,就是對我等周圍的天道的最粗線的描述,只是天道之中包含的一個角度的細節。
但是即使如此,世間天文、地理,盡在其中,yīn陽、術數,都有所涉獵,諸位想必已經通曉。當知我所言不虛。”
周圍眾人,聽了此言,張口結舌,卻也不得不呆呆的點了點頭。李哲所言再次震撼了所有人,李哲的rì月星辰論。此時正在大漢流行。該書可以說擴充套件了整個社會的視野,從根本點出發,將世間很多現象完全解釋清楚,徹底代替了世間原本的天文地理方面的學問,堪稱是世間有史以來第一恢弘浩大,講解透徹清晰的著作。世間無數人為之傾倒,努力鑽研,仍然感覺是艱深之極。而聽李哲的意思,這個浩大嚴謹的一門學問,卻只是天道中最粗淺的一個部分,這……這也太誇張了吧!
那所謂的天道!該是何等的浩大!
諸人正在為李哲描述的畫卷震撼的時候,突然有人站了出來,
“明王所言,未免太過狂妄自大,便是古之聖人,也不敢言世間事無有不決。我觀明王前番聖典,固然有振聾發聵,超越古人之處,但是其中謬誤也有不少,明王可否與我解惑?”
此人一出,場下嗡嗡轟動,李哲之rì月星辰論,說實話古人是很難看懂的,能明白其中道理之一二就算不錯。便恰是如此,使得許多老牌人物雖然不解,但卻也不敢輕易質疑,畢竟這整部書的題旨放在那裡,浩大之極,說理的公理化體系又眼看著是法度嚴謹,若是因為不懂就妄加質疑,砸了自家的招牌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此篇雄文一出,短時間內還真的沒有成氣候的反駁出現,跳出來的只不過都是些鄉間野愚,錯漏百出,不值一提罷了。今rì此時,天下論道的大會上,終於有人站出來了,正面辯難,能不讓人激動?
“汝是誰人?報上名來。”
“小子姓楊名修,字德祖,無名小卒,卻只想讓明王為我解惑。”
李哲一點頭,心知這便是那演義上以小聰明聞名的反面典型楊修了,
“你且問來!”
“是!”楊修貌似謙恭的行了一禮,說道:“明王所著rì月星辰論中,rì月星辰之行,暫且不說,我等皆觀測不到,明王自己也有言,尺度巨大,不費時長遠無以得功。單說這明王所言,rì月星辰導致我等身邊諸事小子也有不解。我想請問明王,昔rì屈原天問中曾雲:太陽到底有多高?明王學究天人,當可解小子惑!”
李哲一聽便知!這小子,來者不善啊!這背後必然少不了那幫老頑固的指使,只是汝等以為我的大道,只會向那玄學一般虛無縹緲,無法驗證麼?哼哼!便讓你們見見世面,他敢來這裡,又豈能是毫無準備。
“此問,我rì月星辰論曾言,太陽和我等的地球之間距離乃一個不斷變化的量,其軌跡更是一個橢圓形的軌道,有近rì點,有遠rì點,分別對應夏至和冬至兩天。近者有兩萬萬九千四百二十萬裡,遠者更有三萬萬零四百二十萬裡之遠,此間距離,rì後汝等天道之學進步後,儘可以自己檢驗之!”
啊!竟然真的有!這,這不是胡謅吧!眾人的心理隨之顛倒起伏!
“那明月呢,據明王所言是一個空冷孤寂的圓球,卻又如何驗證?”楊修絕對不會輕易服輸。
“呵呵!這個就更簡單了,如今汝等天道淺薄,不得登月一探,但若只是看一看,卻也是方便之極。只需向供銷社申請,購得一隻天文望遠鏡,今晚月明之際就可自己驗看!”李哲輕鬆回答。言語中將從古至今無數人意yín的登月描述的輕鬆之極,唬的一群人心裡一愣一愣的!今天晚上就可以驗看?這個聽語氣卻一定是真的了!眾人心急。恨不得馬上就能夠得上一隻什麼望遠鏡的,回家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