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摺U庵志赫�喚齙賈鋁蘇��團┟褡櫓��淶哪Σ粒��乙慘�鵒碩懶⑴┟褡櫓�痛郵粲謖��吶┟褡櫓��湮�竦猛�豢櫫戀鼗蟯�槐市糯��⑸�拿�埽�婧蠓⑸�吶�*動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為了土地(1)
恰帕斯州東部有一片崎嶇的熱帶叢林,因薩帕塔民族解放軍發源於此並一直到今天仍以此為據點而名揚世界,這就是著名的拉坎頓叢林。對於拉美的左派游擊隊來說,這裡是建立遊擊中心的理想之地。茂密的叢林提供了藏身之處,條條河道便利了流動和資訊傳遞。這裡還與瓜地馬拉接壤,一旦處於危急時刻,可以及時地撤往國外。薩軍副司令丹尼爾說,恰帕斯是“一個適合游擊隊活動的地方,尤其是拉坎頓叢林。因為這裡與世隔絕,難以進入……而且這裡沒有政府駐軍,有可能毫無問題地進行射擊訓練”。馬科斯也指出,“你需要一個隔絕、安全、荒無人煙的地理環境,這樣你才不至於被發現”。但是,恰帕斯之所以成為薩帕塔民族解放軍的發源地,卻並非地理因素的偶然。實際上,這裡的印第安人農民長期以來遭受的貧困、*,尤其是土地被剝奪,已成為革命的導火索。更重要的,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教會和墨西哥左派的努力下,恰帕斯的印第安人農民已經透過各種形式的農民組織,獲得了廣泛的政治動員。正如丹尼爾所說,“人們已經或多或少地在政治上組織起來了”。
70、80年代,在恰帕斯出現的有組織的農*動主要集中在三個地區——拉坎頓叢林、西莫赫維爾和貝努斯蒂亞諾卡蘭薩。這是因為,與中部高地地區不同,在這些相對邊緣和居民點分散的地區,政府和執政黨機構的控制相對較弱,從而為獨立的農民組織的建立保留了一定的空間。
拉坎頓叢林位於東恰帕斯,在50年代前基本上還沒有被開發,僅有很少拉坎頓印第安人(Lacandón)零零落落地散居其中。50年代,由於人口增長造成的土地壓力,恰帕斯中部高地的策爾塔爾人和佐齊爾人離開故土,冒險進入拉坎頓叢林,尋求土地定居和耕種,他們越過北部和西部的農牧場,直接在東部和南部的熱帶叢林建立定居點。1970年,埃切維里亞就任總統後,為了改善形象,提出推進土地改革,向來自其他地區的農民開放墨西哥未開發的南部地區。在這種政策下,來自墨西哥全國各地的移民也湧入東恰帕斯。到1980年,來到奧科辛格的外州移民最為集中,佔農村人口的7%以上。80年代初,為了阻止來自瓜地馬拉的難民潮,政府再次鼓勵來自外州的移民定居於位於恰帕斯與瓜地馬拉交界的地區。
這樣,拉坎頓叢林變成了緩解恰帕斯州和全國土地壓力的安全閥。這裡存在尚未開發定居的土地,政府鼓勵高地地區以及國內其他地區的農民到此定居,以避免與私人地產主發生直接衝突。到1970年,估計有10萬人定居於此。1950—1970年,該地區最大的市鎮奧科辛格的人口從13940人增加到34356人,翻了一番還多,到1980年又增加到 69757 人,又翻了一番。
為了土地(2)
與絕大多數熱帶叢林一樣,在東恰帕斯的拉坎頓叢林中,種類繁多的植物覆蓋在淺土層上,一旦這層覆蓋物被破壞,在赤道地區炎熱的日曬下,土壤將會迅速風化。這一地區的原住民,引進和培育多種多樣的作物,知道如何在不破壞土壤的前提下進行耕作。例如,根據人類學家詹姆斯·D。納森斯(James D。 Nations)的描述,一位來自門薩巴克(Mensabak)的拉坎頓人老何塞·卡比諾(José Camino Viejo),種植了多達79種不同的作物。在自己僅3公頃大小的農場上,他生產玉米、菜豆、南瓜、大米、菠蘿、甘蔗、香蕉、芋頭、木薯、洋芋、酸橙、柑橘、棉花、鱷梨、可可和土豆等,主要供自己消費,而非出售。但是,新來的移民往往採取適合於他們原來居住的溫度較低、土壤較為肥沃的高地地區的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並引進了牛和咖啡等作物,進行商品作物生產。這種耕作方式很快使地力耗竭,大片的熱帶雨林變成了貧瘠的草地,僅適合放牧牛羊。為了生存,這些移民便向政府提出土地申請,要求獲得新的土地。
最初,由於尚存未經開發的空閒土地分配,政府能夠在不損害私人地主利益的前提下滿足農民的需要。但是到60年代,這種土地已基本上被分配完畢,農民開始要求獲得此前的土改尚未觸及的價值較高的農牧場和種植園土地,由此引發了圍繞土地爭端而產生的社會衝突。
根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