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四次中東戰爭期間,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石油為武器,對那些支援以色列的西方國家進行制裁,結果觸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使西方經濟陷入嚴重混亂。資源民族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衝擊了戰後國際關係格局。
美國“準戰爭崛起”的關鍵是資源金融
二戰前300年的歷史反覆表明,舊工業化全球擴張模式中,國際間大規模財富轉移不是靠交換而是靠暴力完成的,而且往往是窮國打敗富國,例如中國、印度是被窮國英國打敗的,古代非洲和拉美國家的財富也是在大炮和利劍指揮下被迫迅速流向歐洲,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積累。
對此,希利在《美國的擴張主義》一書中明確指出:國內的和平與海外的商業擴張是相互聯絡的,而商業擴張與向工業化程度較低的地區發動戰爭的必要性同樣是相互關聯的。在那個“戰爭崛起”時代裡,富國的戰略重點從生產權轉到制海權,制海權甚至基本等同於大國興衰。而世界資源的稀缺程度與國際關係的緊張程度同比例發展,似乎成為國際較量的歷史鐵律。資源在哪裡,戰爭就到哪裡。
第一次石油危機告訴西方: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然而,二戰後民族國家的幾乎全部獨立徹底改變了舊版全球化模式。緊接著爆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加劇了這一歷史性變化,決定性地改變了西方世界對全球經濟,特別是資源問題的看法和做法——既然已經肯定不能軍事佔領,那就金融佔領。
以石油為例。第一次石油危機告訴西方: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在各種力量共同作用下,西方大公司紛紛介入石油貿易,一開始大量購進現貨,後來大手筆發展原油期貨。20多年前,摩根士坦利、高盛等華爾街大公司就開始反覆鼓吹“紙石油”。此舉說明,石油不再是純粹的化石燃料,石油價格不再在石油貿易過程產生,而是在強大的商業和金融炒作中完成,背後就是西方大公司及其政府。
有人說,華盛頓的權力機構和華爾街的金融機構控制了世界原油等自然資源,雖然未必完全準確,但卻十分可供參考。美國“準戰爭崛起”之路的關鍵正是這種資源金融。資源金融吹起的超級“泡沫鐵三角”正是此次大危機的“元兇”。
3 打探“紙幣美元”虛實(1)
是資源引誘了美元,還是美元綁架了資源?這是探討此次資源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話題。從“黃金美元”到“紙幣美元”的進化中,可以發現美元氾濫和金融機構追逐暴利是危機“幫兇”。
從“戴枷鎖”的美元到“赤條條”的美元
1944年佈雷頓森林協議後,美元取得準黃金地位,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貿易結算貨幣,在全球範圍內具備了傳統貨幣的五大功能。按照該協議,其他國家手頭的美元可以按照固定的價格兌換成黃金。若美國亂髮美元,其他國家就可以將美元從美國兌回黃金,而黃金儲備的下降會約束美元的發行。這種情況下,美元是作為黃金的美元,被價值規律約束著。
但是,美元決心擺脫沉重的黃金枷鎖。1971年,尼克松宣佈不再將美元與黃金掛鉤,顛覆了佈雷頓森林體系。這個至今爭議不斷的決定標誌著作為黃金的美元成為作為紙幣的美元,開始了美元作為全球紙幣的新時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此後,美國只需透過自身的貨幣創造能力,就可實現“美元擴張—增加國際流動性—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的迴圈,開創了不受價值規律約束的美元本位制度。美元的發行再也不受價值規律的約束,而只是靠所謂的“美國信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科技實力和包羅永珍的軟實力。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全球紙幣。現代金融大片的“男一號”——紙幣美元出場了。紙幣美元與現代金融大片的“女一號”——資源結合,上演了一出激情澎湃的資源金融大戲,既令人眼花繚亂,又叫人傾家蕩產。
“美元悖論”
以一國紙幣之身份成為全球紙幣,“美元悖論”隨之而來。
第一,按照等價交換規律,美元充當全球紙幣的經濟基礎是:美國內經濟=美國外經濟。美國內經濟必須充分實心化,直至等於整個美國外經濟。這可能嗎?
第二,按照紙幣存在基礎,美元充當全球紙幣的發行主體前提是:整個美國=世界央行。美國內經濟必須完全空心化,美國人民必須全部成為世界央行的員工。這可能嗎?
美元就是在這兩個明顯不可能的條件下充當第一張全球紙幣的。於是,一個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