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越來越多的微生物來到這個受損的環境,協助破壞及分解所有衰弱及已被破壞的細胞。我們稱之為“感染”。
感染似乎是普遍存在於有物質需要被分解的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正常現象。細菌永遠不會去主動攻擊,也就是感染某樣事物,它們像掛在樹上的營養充足的果實一般,是乾淨的、有生命力的、健康的。只有當果實過分成熟後缺乏營養供應或掉到了地上時,細菌才開始它們的清理工作。在分解食物或機體組織時,細菌會產生毒性物質。你可以從令人不快的氣味及其導致酸性環境的現象來分辨出這些毒物。在細菌對未被正確分解的食物起作用時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這些情況日積月累地不斷髮生,其產生的毒物足以導致人體出現疾病的症狀。
鵝口瘡的發病表示大量細菌的存在並廣泛傳播於胃腸道,包括口腔的範圍。口腔裡受到病菌侵蝕是因為其黏膜不如胃腸道下段上皮組織的功能成熟,更不如其具有抵抗力。鵝口瘡主要是源於腸道里出現的障礙。那是因為機體免疫系統的大部分都位於胃腸道黏膜上,所以鵝口瘡表示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總體變弱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消化系統功能紊亂(2)
唇皰疹,被醫生們認為是一種病毒感染疾病,跟鵝口瘡的致病機制相似,但不同的是,細菌攻擊的是細胞外部,而病毒針對的是細胞核,或者說是細胞內部。在兩種情況下,被攻擊的目標都只是那些衰弱的和不健康的細胞——也就是那些已經被破壞或已失去功能,及那些極易變異為癌細胞的細胞。更甚的是,膽結石可“庇護”一定數量的細菌及病毒,讓它們逃過肝臟膽汁的消毒作用,從而對機體抵抗力最差或已變衰弱的部份起作用。我們需要記住的一點是,只有在機體需要這些病菌起作用的時候才會發生感染。消化道需要膽汁來保持自身整潔。在缺少膽汁對腸道的保護的情況下,下一個移除有害物質的最好解決辦法就是請這些病菌來發揮作用。
膽結石還導致口腔的其他疾病。它們妨礙膽汁的正常分泌,依次使人體產生食慾減退及口腔唾液腺唾液分泌的減少。唾液可以用來清潔口腔及保持口腔內組織的柔軟溼滑。如果沒有足夠的唾液,破壞性細菌就會開始侵襲口腔。這樣會導致蛀牙、牙齦疾病及其他牙齒相關的疾病。然而,我們需要重申很重要的一點是,細菌是不會導致蛀牙的。這些病菌只會被口腔裡那些已經充血、營養不良的、被酸化的組織吸引。
口裡的苦味是由倒流入胃中的膽汁進入口腔而產生的。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因為主要腸道的阻塞。譬如,在便秘時會發生。部分腸道內容物沒有恰當地下行並順利排出體外,造成腸道堵塞,其後果是迫使膽汁、細菌、氣體、毒性物質和其他刺激性物質進入胃腸道的上段。膽汁會徹底改變口腔的酸鹼值(即破壞酸鹼平衡),使口腔的自我清潔作用受到干預,從而使其容易受到感染性細菌的感染。
下唇發生的口腔潰瘍也是由大腸裡發生類似的堵塞而引起的。複發性的潰瘍(無論其位於任何一邊嘴角)也意味著十二指腸潰瘍的存在。至於舌潰瘍,視其發生的位置不同,表示對應消化道的相關部位受到炎症侵蝕,譬如胃、小腸、闌尾或大腸等。
胃部疾病
如前面已經提到過的,膽結石及由其引起的消化障礙會導致膽汁的回流且使膽鹽進入到胃部。這種反常的機體行為會改變胃液的成分及胃部分泌的黏液量。胃部分泌的黏液能夠保護胃黏膜表面不受鹽酸的破壞。胃粘膜的這種保護“屏障”受到破壞或作用被削弱的情況則是我們所熟知的胃炎。
胃炎可分為急性或慢性發作。當胃內部的表面細胞(即胃上皮細胞)完全裸露在酸性的胃液中,它們會吸收胃液中的氫離子這樣會增加細胞內環境的酸度、抗衡基本的代謝程序,並且會引起炎性反應。更嚴重的情況是,可能會發生黏膜潰瘍(即胃潰瘍)、出血、胃壁穿孔,而當潰瘍侵蝕胃部或十二指腸的全層致其內容物進入到腹膜腔時會發生腹膜炎。
胃部的酸性物質侵蝕十二指腸黏膜則導致十二指腸潰瘍。具在很多情況下,胃部具有高度的產酸作用。食用太多需要分泌強酸來消化的食物,以及不正確的食物搭配,常常會破壞正常的產酸平衡。反流性食管炎,也即大家所知的“胃灼熱”,是胃酸返流到食管裡,導致食管脆弱的組織受到刺激及損害所造成的。跟一般的觀點不同的是,我們認為這種情況的發生不是因為胃部產生過多的鹽酸物質,而是因為腸道里的廢物、毒性物質及膽汁反衝到胃部而產生的。在很多情況下,胃灼熱的發生是因為胃分泌的鹽酸過少,迫使食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