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人向世界發出了這樣的呼聲,中國不需要同情,也不需要憐憫,中國需要支援。同時,一場生命的大營救在W縣及周邊受災地區迅速展開了,舉全國之力,抗震救災,重建家園,一個個解救生命的壯舉在災區一幕幕的上演。那種畫面曾經是電影電視中才有的,如今成了活生生的再平凡不過的現實。
()好看的txt電子書
關於這場大地震,我曾在前文中作過交待,那些日子,中國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人們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息息關注著災區的命運。不計其數的人捐款捐物,向災區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有許多人自願成為了前往災區的志願者,為災區盡到了自己力所能及、責無旁貸的義舉。
這樣的時候,許多人就是舍小家而顧大家,阿敏也是這樣的一個前往災區的志願者,她做出了讓我們也意想不到的行動。在人民遭受災難之際,我的乾妹妹阿敏所付出的奉獻精神,竟然讓我們也感到自愧不如。我想到了那些日子,我還在尋找她的不明下落,為她悄然離去而心存憂慮呢。
真想不到她已經毅然離開了深圳,並且抵達了災區,她還把自己打工的積蓄也捐獻了出來。在地震災區,阿敏親眼目睹了許多慘痛的場面,她尤其為那些失去親人的孤兒而難過同情。有的孩子突然之間失去了父母,在生活的打擊面前,這些幼小的生命在恐懼之中無法承受。大家知道,我們的阿敏也曾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出身,她知道孤兒最需要的是溫暖,孩子們在痛哭,阿敏的心也在流淚。
就這樣,阿敏在災區擔負起了給那些失去親人的孩子們做心理醫護和照顧的責任。關愛每個倖存的生命,讓孤兒也找到溫暖的依附。那些日子,她天天同孩子們打成一片,並同災區的孩子們結下了一種無以言表的情感,那是一種血濃於水的愛。
在災區的日日夜夜,一樁樁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蹟深深的感染著阿敏。沒有去過災區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感受不到的。有的人全家的老少都罹難了,可是在地震發生後的幾天內,倖存者不是不知道為失去的親人而悲痛,而是來不及傷痛,他們想到的卻是還有更多人的生命需要營救。
那些倖存下來的孩子們也給阿敏講述了他們老師的故事,一位文弱的女老師,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在教學樓即將倒塌的時刻,她分明可以跨出那幾步之遙,從而倖免於難的。可是,她卻沒有,她把生死置之度外,她用盡全身的力氣在教室的門口頂著,為的是讓她的學生們能夠更快的向外跑,脫離險境。在那種千鈞一髮之際,哪怕多一秒鐘也許可以多挽救幾個生命,而無情的大樓徹底的向下塌了下來,她和她的一部分學生還沒來得及最後撤離,終於被壓在了廢墟下。
這是多麼真實感人肺腑的故事,阿敏面對著那些孩子們,也彷彿面對著那位文弱的女老師,阿敏的靈魂受到了極大的震憾。
有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均喪生在這次世紀大災難中。他雖然倖免於難了,可是他一時經受不了失去父母的慘痛打擊,因而一直躺在地上幾天不吃也不喝。顯然,孩子無法承受心靈的創傷,他的一顆幼小的心在恐懼不安中無所適從,前往災區的心理學家對此也表示了擔憂。只要有一線希望在,阿敏就決不會放棄。後來,小男孩在阿敏的關護下終於站了起來,是阿敏撫平了他心靈的創傷,她創造了連心理學家也為之感嘆的奇蹟。
在阿敏離開災區重回深圳之際,她是那麼的難捨,這時她有點兒責備自己有限的能力了。如果可以,她願意為那些孩子們多做點什麼,可是,她只能做到這些了。
回到深圳後,她越來越發現自己怎麼也忘記不了那些孩子們無助的眼神,而她又能為災區的孩子做些什麼呢?
那些孩子們的成長需要錢啊,災區的學校需要重建啊,於是阿敏再次做出了要為孩子們捐款的打算。
可是,在中國,也有很多場所、少數人卻把災區給遺忘了,他們整天過著歌舞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就在有些人情願拿自己的生命去交換災區受難群眾的生命之時,卻有為富不仁的另一些人在擅自提高飲用水和帳篷等救災物資的價格,忘圖從中漁利。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與靈魂醜惡的對照,是如此的鮮明。
這些人有的是錢,可是他們卻把錢大肆揮霍在個人的享樂之上,他們只會用金錢來顯示自己的富貴。他們永不會把金錢用於社會,在群眾危難之際卻漠不關心,這些靈魂墮落的人其實大有人在。
我怎麼也想不到阿敏回深圳後,再找到的一份兒工作居然就是來到了這種場所,這是能來的地方嗎?更令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