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緣。美國的歷史,可以看作是一部犯規者的歷史。
而電腦的歷史也可作如是觀——這正是本章要證明的。
1.2 賽柏空間裡誰是最大的?
越來越多的人都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電腦面前,成年人比青年、少年相比不僅難於顯示出優勢,而且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相反,青年和少年人感到卻如魚得水。
在所有的機器中,計算機是最高深莫測的機器,同時又是最接近玩具的工具。計算機技術不是根據哪些博學深思的學者的理論發展出來的,而是由一些稚氣未脫的人“玩”出來的。電腦方面的神童比哪個行業的神童都多,電腦使少年人成為成年人的啟蒙者。尼葛洛龐蒂說:“當你聽到一個成年人說,他最近發現了光碟的新天地時,他家中一定有一個5到10歲的孩子;如果一位女士說,他剛剛知道了電腦網路是怎麼回事,他的孩子一定正值花季。”
在數字時代和賽柏空間裡,孩子是最大的。在數字時代裡的統治法則是,孩子為王,歲數大的將服侍歲數小的。成年人“若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可進入賽柏空間。
已過不惑之年蓋茨的那張稚氣未脫的臉就是數字時代的象徵。有一段有關蓋茨的趣事很能說明數字時代的統治法則。
1976年的某一天,當42歲的米麗安女士到微軟公司應聘為董事長秘書的時候,董事長正好有事到外地去了。一位名叫伍德的工作人員向她說明了他的主要職責,並且特別叮囑她要看住董事長辦公室,千萬不要讓外人進到辦公室操作電腦。她推想,董事長一定是一個充滿威嚴的人。
一天早晨,有個戴眼鏡的金髮少年走進公司,身著T恤衫和牛仔褲。他向米麗安打了一個招呼,沒等米麗安反映過來,就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開啟了電腦。米麗安立即向伍德報告:有個男孩闖入了董事長辦公室。
伍德告訴他:“那不是什麼男孩,是董事長。”
米麗安驚呆了。她壓根兒沒有想到,董事長會竟然是一個稚氣未脫的男孩。她更不會想到,眼前這個年僅21歲,看上去只有16歲的“男孩董事長”能以他的技術去影響億萬人的生活。
《時代》週刊將蓋茨稱為“比爾大帝”(Emperor Bill)。蓋茨的故事,蓋茨從童年時代至今的好夥伴艾倫(據《福布斯》公佈的最新統計資料,他以141美元的資產居全球第六大富豪)的故事,還有我們下面將要講到的弗裡德曼的故事,都生動地表明,在數字時代,誰是“最大的”。
1.3 美國人與“孩子”
蓋茨、艾倫、弗裡德曼都是美國人,而美國人在文化上都是些“孩子”,不管其生理年齡有多大。他們身上體現著美國的倫理,美國的文化精神。“孩子”在數字時代和賽柏空間的優勢與美國人在電腦產業的優勢實際上是同一回事。
當今中國的許多電腦迷們不太聽說“美帝國主義”這一曾經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稱謂,但充當一個實質上的帝國,把世界其它民族置於自己實質的統治之下,在世界上頤指氣使,一直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的一部分。這個脫胎於殖民地,至今仍保持著移民國家身份的國家,在不斷地輸出“美國造”文明——從F16戰鬥機、麥當勞、可口可樂、牛仔褲,到好萊塢電影、搖滾樂、霹靂舞,企圖從物質上和精神上把美國之外的世界變成其實質上的殖民地。
但所有這些方面的輸入對於世界的影響力加起來都抵不上電腦技術和文化的輸出所造成的影響力。一方面,電腦技術的發展已處於唯美國人馬首是瞻的局面,矽谷成為計算機世界的“麥加”;另一方面,“美國造”電腦網路給“美國造”的文明的輸出提供了雖不絕後但肯定空前的便捷途徑。
不管尼葛洛龐蒂說得多麼認真——Internet 在消解舊的地緣政治邊界的同時,會如何如何促進而不是如何如何消除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數字化”的背後隱含著“美國化”,“數字化生存”將使美國文化的主要品性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技術的巨大力量使我們被迫或遲或早地進入數字時代。被迫進入數字時代,也就是被“移民”到現代技術造就的“新大陸”--“賽柏空間”(cyberspace)和“電子新疆”(electrical frontier)。中國人常常說,“入鄉隨俗”。英國和美國人也有類似的說法:“身在羅馬,行當如羅馬人。”很顯然,當我們進入數字時代和賽柏空間的時候,我們所隨之“俗”其實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