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不平凡的小人物(1)
李小龍在影片中飾演的角色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唐山大兄》中旅居泰國的華僑工人鄭潮安和《精武門》中出身貧寒的、霍元甲的徒弟陳真、《猛龍過江》中那個香港農村青年唐龍以及《龍爭虎鬥》中的少林弟子李。然而,這些小人物卻又都不平凡,他們幾乎都是武功超群的“超人”,最後都能成為擊倒對方的英雄。其實,從這些不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我們能找到李小龍自己的影子。正像很多作家寫小說是在寫自傳一樣,李小龍在影片中演繹著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許多人看完李小龍的電影后,只欣賞李小龍本人而不是他所飾演的角色,或者乾脆把主人公和李小龍混為一談。很多評論李小龍電影的文章,作者有意或無意地都習慣以李小龍的名字替代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其實,這是因為李小龍將自己的功夫與武學思想全部傾注到了主人公身上,賦予了他們靈魂。讓所有的人看起來,電影裡的那個人就是李小龍本人,根本沒有辦法將他們區分。由於李小龍的電影中展現出的自我意識太強的緣故,他的電影是極具個性化的電影,而他個人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使得這些影片生命力都很強,經久不衰。
這些小人物傳承著中國傳統道德里面的“忍為上”的原則,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不出手。在《唐山大兄》中,鄭潮安胸前佩有母親贈的玉,這塊時刻告誡他“小不忍則亂大謀,輕舉動則惹橫禍”。直到佩玉被對手打碎,鄭潮安在“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的情況下,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精武門》中的陳真,雖然明知師父霍元甲被人所害,但卻不得不被師父遺訓所制,而不敢找兇手報仇。最終他也是忍無可忍,不想自己“窩囊”下去,夜闖虹口道場,將“東亞病夫”四個字叫日本人吞了下去,打得痛快淋漓。人作為個體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不能標新立異,只能憑本事出人頭地,李小龍所扮演的小人物正是後一種。他們用自己的功夫打破了沉默,打破了“忍”的中國傳統生存哲學。正如李小龍所說的:“要充分展現自我,而不讓自我消失在傳統觀念中與權威的巨翼之下。”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李小龍影片中的人物都和愛情是絕緣的。在影片中他們都是以“硬漢”的形象出現,沒有柔情。這些“李小龍”心裡只能裝下一樣東西,那就是功夫。只有功夫能解決一切,只有功夫能戰勝一切,而其他的都是一種陪襯。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就是一本本教科書,他教授觀眾學習實用的武術,教他們堅強,讓他們從一個懦夫成為勇者。李小龍塑造的這些“超人”形象,是極真實而又極現實的。主人公所處的時代是就是現實,他們不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而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李小龍的電影與觀眾不存在距離感,讓許多觀眾認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因為“超人”的出場,往往再平常不過,彷彿就是我們身邊的你我他。這些人雖然身懷絕技,但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正因為這點,李小龍的電影對觀眾,尤其是對熱愛武術與渴望強大的觀眾極具誘惑力,很容易產生共鳴。正是這些小人物的命運,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也正是這一個個平凡小人物的進取和成功,感染著觀眾,使他們熱血沸騰,從而激勵自己積極向上地生活。
李小龍的電影,除他的功夫為全世界的觀眾所傾倒外,還始終貫穿著“我是中國人”這一主題。他那高超的功夫無不展示了龍的傳人,不向強暴勢力屈服的堅強性格和人格尊嚴。正是李小龍的這顆赤誠之心在影片中的展示,使得他的電影不但能轟動一時,而且能久盛不衰,一直鼓舞著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李小龍18歲就離開香港到美國闖天下,在美國待的時間越長,他就越能深深體會到美國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在公共場合,李小龍常被人當成日本人。李小龍卻總是說:“不,我是中國人(他只是在遇到華人的場合下才稱自己是香港人)!”在與美國人的交談過程中,美國人常會提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中國的男人還留不留長辮子?女人還裹不裹腳?”“中國人是不是還躺在雕花大床上抽鴉片?”等等。李小龍明白,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基本上來自電影。應該有反映中國人真實面貌的電影——李小龍的這種設想,在當時無疑是白日做夢!別說中國電影打入美國市場,就是中國人在影片中扮個跑龍套的角色,可能性也幾乎是零。
。 想看書來
不平凡的小人物(2)
雖然有朋友的大力推薦,導演也看了李小龍的記錄片,但李小龍也只是在電視劇《青蜂俠》裡飾演主角的助手,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