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快魯迅在寫給許廣平的信中便談到它“……雖總想有反抗精神,而時時有疲勞的顏色,……我現在還要找尋生力軍,加多破壞論者。” 1925年4月24日,魯迅發起成立文學團體“莽原社”,成員有韋素園、李霽野、曹靖華等人,這新的生力軍,就是魯迅著手創辦的《莽原》週刊。魯迅明確地提出創刊宗旨,即是:“總期率性而言,憑心立論,忠於現世,望彼將來。”並說,“我早就很希望中國的青年站出來,對於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同年夏,魯迅還發起和支援成立了“未名社”,出版過《未名》半月刊與《未名叢書》。 1925年5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風潮愈燃愈烈。女師大###運動的起因是反對校長楊蔭榆的封建家長制。那時,楊蔭榆在教育總長章士釗的唆使下,越發囂張,對學生採取更加瘋狂的鎮壓。5月9日,楊蔭榆悍然開除許廣平、劉和珍等6名學生會幹部,並宣稱,“即令出校,以免害群”。5月27日,魯迅聯合女師大馬裕藻、沈尹默等6位教師,聯名在《京報》上發表了《關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的宣言》,堅決支援女師大學生風潮運動。胡適等人創辦的《現代評論》,不但是楊蔭榆的輿論支持者,更卑劣地汙衊說,此次風潮是“在北京教育界佔最大勢力的某籍某系的人在暗中鼓動”。對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魯迅當即短兵相接,予以強有力的反擊。  
魯迅小傳(6)
1926年3月18日,為抗議以日本帝國主義為首的帝國主義列強提出的無理要求,在中國共產黨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北京幾千名工人、學生、市民上街舉行示威遊行。當人民激憤地高呼“驅逐八國公使”等口號經過段祺瑞的執政府門前,遭到段祺瑞衛隊的瘋狂射殺,當場死亡47人,傷150多人。段祺瑞一手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學生劉和珍、楊德群兩人也在此次慘絕人寰的屠殺中遇害。魯迅得悉,悲憤難抑,寫下《記念劉和珍君》的悼文。他在文中寫道:“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青年。”不久,魯迅遭到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通緝。同年8月,魯迅同剛剛畢業的許廣平一起離開北京至上海。魯迅應邀前往廈門大學擔任國文系教授兼國學院研究教授,許廣平從上海轉到廣州工作。其間,他主要創作回憶性散文,併為上課所需編寫《中國文學史略》。次年春,魯迅辭去廈門大學教授職務,應廣州中山大學之聘,擔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長。儘管學校工作非常繁重,但每每遇到革命青年邀請他參加社會活動,他總是給予熱心支援。正如他在與許廣平的《兩地書》中說的:“現在就偏出來做點事,而且索性在廣州,住得更近點,看他們卑劣諸公其奈我何?”魯迅在廣州經常參加公開的革命活動,如參加孫中山逝世兩週年紀念會、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紀念會等。一次,黃埔軍官學校學生請他去演講,魯迅作了題為《革命時代的文學》的演講,深刻地闡發了革命與文學的關係。到廣州不久,魯迅就敏銳地感到“革命的策源地”空氣中的異樣。他在發表於廣州《國民新聞》的政論文章《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中說:“廣東是革命的策源地,因此也先成為革命的後方,因此也先有上面所說的危機。”危機指的是那些假革命派的鬼蜮伎倆。這篇文章寫下僅僅兩天,蔣介石就在上海發動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4月15日,廣州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也遭到了敵人的逮捕和屠殺。當天,中山大學就有40多名學生被逮捕。魯迅立即要求學校當局營救被捕學生,遭到冷拒。4月21日,魯迅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職務,同年9月,攜許廣平離開廣州前往上海。不久,魯迅預想不到地又陷入一場激烈論爭的漩渦中心。 “四一二”政變之後,針對反動勢力越來越猖狂,革命形勢急劇惡化的局面,一大批具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富有革命進步思想的文化界名流紛紛來到上海,他們希望聯合起來,共同推動一種新的文###動,即提倡無產階級文學的運動。這些成員主要聚集在“創造社”和“太陽社”兩大革命文學陣營。前者成立於1921年,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鄭伯奇、田漢等,主辦過《創造叢書》、《創造季刊》、《創造週報》、《創造日》等報刊;後者成立於1927年冬,主要成員有蔣光慈、錢杏村、孟超、洪靈菲等,主辦刊物有《太陽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等。從1928年1月起,他們就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動,紛紛撰文,展開廣泛而熱烈的探討。由於他們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