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詩,先後出版了《一顆新星》(1958年)、《春風集》(1959年)、《凱旋》(1962年)、《歡呼集》(1959年)以及長詩《李大釗》等。另外他還出版了文藝論文、隨筆集《在文藝學習的道路上》(1959年)、《雜花集》(1958年)和對詩歌問題探討的《學詩斷想》。此外,他還和周振甫合編了《毛澤東詩詞》。  
作者點評
臧克家有兩首短詩被選進中學課本,一首是《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一首是《老馬》。他的這兩首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認為臧克家自己本人也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我稱他為中國詩壇的“老馬”。 1933年,臧克家的第一本詩集《烙印》出版後,茅盾曾斷言:“在目前青年詩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許是最優秀中間的一個了。”我認為茅盾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臧克家的特點就是他不同於新月派、現代派詩人以及中國詩歌會詩人的“堅忍主義”。他能嚴肅地面對現實生活中的險惡苦難,“從棘針尖上去認識人生”;他能帶著倔強的精神沉著而有鋒稜地去迎接磨難。在中國現當代詩人中,我認為沒有任何一位能像臧克家一樣在精神上與中國農民息息相通,這是他的最寶貴之處。他始終眼光向下,注視著苦難中的中國大地和掙扎在死亡與飢餓線上的底層人民。不僅他的思想和農民的思想相通,而且他寫詩的態度也是農民式的,他是認真而執著地提倡“苦吟”,這在中國現當代詩壇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在當今中國,關於詩歌的藝術特徵和走向的爭論莫衷一是,許多人甚至認為詩歌已走到絕境,臧克家的詩歌創作和理論主張應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他的詩論的核心就是必須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詩人的時代責任感。他認為詩人要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關鍵在於要有高尚完美的人格,另外,還要接觸現實,深入生活,投身時代的激流,掌握時代脈搏的跳動。只有充實的生活,才能創作出反映時代的詩篇。否則,躲在象牙塔裡,詠歎個人小小的悲歡,其詩篇必然內容空洞無物。這樣,詩人遠離了時代,時代也就必然會拋棄詩人。臧克家的這些關於詩歌創作的論斷,值得今天每一個詩人深思。  
毛澤東評點郭小川
毛澤東讀後曾對人說:這些詩並不能打動我,但能打動青年。……談到郭小川的《望星空》,毛澤東認為,沒有幻想,就沒有科學、文學和藝術。應當對這個善於思索、長於幻想的熱愛祖國的詩人給以鼓勵。 ——摘自陳晉著《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第1615頁,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我一向認為他(指郭小川——引者注)是“中國的馬雅可夫斯基”,他是學馬雅的,寫的是“樓梯詩”。…… ——摘自範忠程主編的《博覽群書的毛澤東》第121頁,湖南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郭小川小傳(1)
1919年9月2日,郭小川出生於河北省豐寧縣風山鎮(原屬熱河省)的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家庭。父母親都知書達禮,父親郭覺生,前後教了四十多年書;母親李有芳,當過幾年縣立女子小學校長。他3歲起識字,5歲讀《詩經》,還會背誦許多兒歌,8歲就學著寫對聯。在小學唸書時,郭小川已經明顯表現出對文學的興趣。他喜歡背詩,尤其喜歡《木蘭詩》,經常吟誦出其中的詩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幼年從父母那裡受到的良好的文學薰陶,為郭小川以後成長為一名革命詩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3年,由於日本侵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郭小川一家避難到了北平。父母親安排他在北平的東北中山中學唸書。1935年暑假後,郭小川跳班考入了該校高階師範班。在這裡,年幼而矮小的郭小川,積極投身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中,參加示威遊行,散發抗日宣傳品,他還如飢似渴地閱讀救亡雜誌,參加宣傳抗日的戲劇演出活動。在1936年北平學生舉行的“六一三”大示威運動中,郭小川自願擔任糾察隊員,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的民族解放先鋒隊。不久他考入設在北平的東北大學工學院補習班,學名郭健風。在東大,他參加了紀念魯迅逝世大會,成為學校救亡文藝團體——文藝青年聯合會中活躍的一員。在抗日救亡的革命大潮中,郭小川迅速成長起來,開始展露寫詩的才華。他開始用“郭蘇”、 “健風”、“湘雲”、“登雲”等筆名寫詩,不少作品發表在當時北平的救亡刊物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引起了全民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