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三歲那年,朱有虔老先生回家去了。於是,章太炎就跟著自己的父親學習。父親工作很忙,不能一天到晚陪伴著他。每當父親外出的時候,章太炎就丟開書本,隨著自己的興趣,翻閱父親書架上的書。他讀了《東華錄》以及《明季稗史》等書,更清楚地知道了明朝亡國的經過和戴名世、呂留度等人的“文字獄”的經過見姜義華著的《章太炎評傳》第2、14—15頁,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1版。。他也知道了鄭成功據守臺灣抗清的事蹟。透過這些書籍的影響,章太炎就進一步在心頭奠定了民族主義思想基礎。據他自己說,他當時已有“奮然願為浙東父老雪恥”的念頭了。 在章太炎的青少年時代,與民族主義思想同時並存於他頭腦中的還有復古主義思想的萌芽。這種復古主義思想的根源是古書的影響。章太炎從十二、三歲的時候起,就開始深刻地鑽研古籍《文選》、《說文解字》、《九經義疏》、《音學五書》、《經義述聞》、《爾雅義疏》、《學海堂經解》等書。這些書往往過於美化古代社會,它們一方面使漢族知識分子在受少數民族欺侮時緬懷祖先的功業,成為產生民族主義思想的根源;另一方面使知識分子在社會腐敗的時候發思古之幽情,覺得今不如昔,產生復古主義思想。章太炎在深入鑽研這些古籍的時候,也像其他知識分子一樣,一方面發展了他正在形成的民族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也產生了復古主義思想的萌芽。 不過,在思想上,二十歲以前的章太炎畢竟還處在啟蒙期。這個時期,不論是他的學術思想或政治思想,都還沒有正式定型。特別是復古主義思想,還只是他思想中的一股潛流,還沒有發展滋長起來。到了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這一段時期,他的思想才逐漸定型。 對章太炎學術思想影響最大最深的人是他的老師俞樾,他是從顧炎武、戴震、王念孫、王引之等人一脈相承下來的揚州學派的著名樸學大師,著作很多,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等。在章太炎二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料理完父親的喪事以後,便離開家鄉,到杭州去求學。他寄寓在杭州城裡外叔祖朱潔泉家裡,早出晚歸地到俞樾那裡去受業。 俞樾自己的治學態度謹嚴不苟,對門下弟子的要求也十分嚴格。他這種嚴格的要求也就是章太炎一生學問事業的可靠奠基石。原來章太炎讀書貪多,不求精讀,在俞樾的指導下,章太炎在進“詁經精舍”分別見姜義華著的《章太炎評傳》第4…5、18—19、25、39頁,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1版。前後,一度有過精讀的轉變,所以他在“詁經精舍”裡可以算得上是一名深得師道的高材生,很受俞樾的喜歡與器重。章太炎也深深知道自己是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的可靠繼承人,有責任要把老師那一套淵博精審的學問全部繼承過來。因此,他把老師一再告誡自己的求學要“精研故馴,博考事實”的道理作為座右銘。 除俞樾以外,章太炎也曾經受到過黃以周、孫詒讓、宋衡等人的影響。還有一些同學和朋友,因為和章太炎過從甚密,在道德學問上也有過互相的影響,這些人是楊譽龍等。章太炎因為有這些良師益友的指點與幫助,學業上的進步極快,在二十三歲以後就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學術思想體系。他在經學方面崇尚古文學派,特別仰慕劉子駿,曾經刻有一枚“劉門私淑弟子”的圖章。  
章太炎小傳(2)
但是章太炎在學術思想上的成長和政治思想上的成長是不平衡的。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學術思想正在逐漸地趨向成熟,而在政治思想上卻還是一個改良主義者。 章太炎早期政治思想的成長過程是和整個時代合拍的。當他開始走上政治舞臺的時候,正是改良主義思想極為盛行的時候,他受到社會潮流的影響,思想中的改良主義成分佔了上風,所以他就如同當時的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先熱衷於改良主義運動,當改良主義遭到碰壁以後,才走上反滿革命的道路。《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年,康有為、梁啟超等掀起了一次改良主義運動。章太炎也就在這種情況下被捲入到了改良主義運動當中。 1896年,他被聘去擔任《時務報》的撰述。1897年,章太炎離杭赴滬,正式開始了他的政治活動。那一年,他年方二十八歲。章太炎在擔任《時務報》撰述時分別見姜義華著的《章太炎評傳》第4…5、18—19、25、39頁,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1版。,寫過好幾篇文章,其中有代表性、能窺見他當時思想情況的有《論亞洲宜自為唇齒》、《論學會有大益於黃人亟宜保護》兩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提出了“發憤圖強”、“修內政”、“行新制度”等主張,在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