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頁)
“虎子,今天……”
“今天什麼?你的不對,我聽得真真的。怎麼不服氣啊?不服氣和我練練!”童虎看著二炮不服氣的樣子臉就是一黑,他後面的警衛班都不是吃素的!全是武打高手,這是王師長特意派過去的。
王師長曾經拍著刀疤的肚皮說,你的馬仔裡面文的吳江武的童虎。他就喜歡這倆,別的都是蝦頭蛤蟆眼的,他不稀罕。說的刀疤直笑大罵王建橋瞎了狗眼,他還有個寶貝,現在沒在來了保準他喜歡。
二炮此刻不能不買賬,恨恨對吳江:“賣草藥的,這帳咱們以後再算!”帶著他的混球兵匆匆而去……
看到這一幕王師長就是一笑,用手一指遠處的吳江和童虎:“這一文一武,我喜歡,我太喜歡了!刀疤,你有什麼條件說吧!這倆人我要定了!”
“滾你的,你個王八羔子!老子有點什麼寶貝你都要掏了去,做人不待這樣的。”刀疤心中暗罵王建橋摳門,老是算計自己。
“喲喲喲,使性子了,這不是你都當了副師長還這麼摳啊?哈哈哈,不知道還以為你是山西人哪!”王建橋看到刀疤嘴撇的跟瓢似的,不由得大笑說道。
“去你孃的,老子就是山西洪桐縣的後人,你他孃的不是?脫了鞋讓我看看你這雜碎的腳趾頭!”刀疤這話不假,現在山東人大部分都是明朝山西洪桐縣移民過來的。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戰爭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到了明朝初年,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區呈現著民多逃亡、城廓為墟、田地荒蕪的冷落、淒涼景象。山東、河南、河北受戰爭破壞最為嚴重。到了永樂初年,情況仍未好轉。戰爭的創傷尚未癒合,緊接著又出現了較大的天災。
永樂元年(1403年)甲午,直隸、北京、山東、河南飢。庚寅,山東蝗。丁酉,河南蝗。永樂二年八月,淫雨毀北京城5000餘丈。10月,黃河決口,沖毀開封城。面對這種社會經濟異常凋敝的情況,朱元璋和朱棣意識到,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轉,對於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於是,明立國之初,朱元璋就決定實行“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政策。
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而且多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於是,明洪武、永樂年間,政府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從現有史料來看,明初從山西遷民共有6次,這些移民,不僅被遷送到山東、河南、河北、北京,還有的遷送到了遙遠的淮河以南。
至今在北京大興、順義等縣,還有許多以山西的縣名命名的村莊,如長子營、屯留營、霍州營等。山西這6次移民,都與洪洞大槐樹發生過關係。據史載,明初從山西遷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縣,都要先集中到洪洞縣去。
洪洞縣賈村,當時有一古剎名叫廣濟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樹。明政府在廣濟寺為移民登記,“發給憑照、川資”,爾後再由此處編隊遷送。老百姓在離開洪洞時,人人悲傷,個個哭泣。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縣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幾片槐樹葉,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身,狀極可憫。
當廣濟寺在視線中漸漸消失時,人們總想在最後一瞥中尋找個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作為今後懷念故鄉的標記。此時,恰好能看見聳立在廣濟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高聳入雲,在秋陽的照射下,閃著翠綠色的光亮。樹上還有烏鴉窩,高築枝頭。於是,這株古槐上老鴰窩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遷民們的心中。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裡?山西洪洞老鴰窩。”便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
這時王師長刀疤他們幾個上了瞭望塔,瞭望塔建得很高能看到很遠的位置,但是瞭望塔不大隻能乘五六個人,所以大部分人都在牆上等著他們幾個。
“呵呵,刀疤你啊你,真他孃的摳……”說道這裡他的話一下子打住了,不但是他,後面幾個警衛都端起了槍。極遠處一群人(大約有一千多人)形成一個環形陣型,不停的和一些追趕的喪屍戰鬥。
“全體都有!準備戰鬥!給老子用火炮掩護!都他孃的聽見了嗎?死了還是瞎了!”王師長被那一幕幕震撼了……
遠處大約4千米的位置,一群人結成環形陣型在跑步前進,不時有人被喪屍撲到,在失去了莫嫣然後李治他們終於領教了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