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硬,樹無藤兒山不青。“
悠揚的山歌在群山峻嶺中迴響飄蕩。紅軍進入川西北地區後,在行軍作戰同時,始終保 持著又是個宣傳隊的特徵。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過了《告康藏西番民眾書—— 進行西藏民族革命運動的鬥爭綱領》,號召藏族民眾反對英帝國主義及國民黨軍閥,成立遊 擊隊,加入紅軍,實行民族自決。很快,這些內容就宣傳到了山鄉村寨。
紅軍全體指戰員都負有宣傳使命,透過豐富多采的各種宣傳途徑,對沿途人民群眾進行 宣傳。除歌舞外,紅軍在所經過的各地,還留下了許多經久可見的書寫、鏨刻、張貼的標語 和佈告。書寫和鏨刻的標語都是就地取材,因地而異,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積極發揮它的 宣傳作用。如書寫標語口號時,所使用的材料有鍋煙、紅土、木炭、墨汁、石灰、白堊土 等。書寫和鏨刻標語所選擇的處所,在農區村鎮多是院牆、碉樓、住房、門柱、城門、牌 坊,或是交通要道旁的岩石等醒目地方。為了使標語能夠留存時間長,作用久遠,紅軍各 軍、師,還組織有“鏨字隊”,專門從事宣傳標語的書寫與鏨刻工作。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那些紅軍當年留下的標語有的仍然清晰可見。在蘆花米亞羅溝 路旁,有一幅巨大的石刻標語,遊人到此,當地人總會重複當年紅軍講起的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紅軍戰士,因負傷掉隊。屬於他自己的衣物食品什麼也沒有了,但他不肯把手中僅 有的武器——鑿石頭用的工具丟棄。他用生命的最後時間,鑿完了這幅“赤化全川”的標 語,但落款“中國工農紅軍宣”這個“宣”字卻沒鑿完,僅鑿了一個上半部的寶蓋,還缺下 面的“亙”字,就倒下了。數天之後,後續部隊再經過這裡時發現了這位紅軍戰士,大家把 他安葬在附近的小山坡上。有人提議,繼續完成這幅標語,鑿上那個“宣”字中的下半部 “亙”。但大家最後還是贊成了另外一種提議,就讓這幅未完成的標語如此存世吧,因為它 會無言地向來人講述這條標語之後的一個動人故事。
長征途中,紅軍還用青翠的葉片作傳單,在上面用石片樹枝寫上文字,對部隊進行宣傳 鼓動,戰士們親切地稱這種傳單為“葉報”。在有的紅軍部隊,這種“葉報”到後來演變成 小報,從長征路一直“出版”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在森林地帶,由於山石多為參天大樹所遮蓋,為了擴大宣傳效果,紅軍還因勢利導地創 造了“樹標”,即選擇路旁的大樹,在樹幹上用刀剝下一塊樹皮,再將標語口號刻、寫在樹 幹上。這樣即可顯而易見,又能經久不脫落。這種“樹標”在松潘縣的毛兒蓋、茂縣的松坪 溝和黑水的小黑水地區最為多見。有的“樹標”在上述地區,半個多世紀後仍然可見。在牧 區草地,紅軍則使用小石塊在草地上鑲嵌成標語。在靠近國民黨統治區一帶,凡屬河道較 寬、水流量較大的地方,如汶川等地,紅軍就用木板寫上標語、文告,投入岷江中,使木板 順流漂下,向國民黨統治區擴大宣傳影響,直流到坐鎮成都指揮“剿赤”的蔣介石腳下。
有些標語還真的出現在成都城下江水中,蔣介石驚呼:“清澈的岷江要變成赤水河了!”
川西北岷江的源頭上,紅軍仍頻頻把蔣介石不願聽到和看到的戰報送到成都。
時川西北戰幕剛剛開啟,毛澤東在繼指揮大渡河之戰和中止松潘戰役後,又指揮紅軍進 行了翻越大雪山後規模較大的毛兒蓋地區戰鬥。
毛兒蓋是該地土官屬下18寨地域的總稱,方圓10##多平方公里。7月初,國民黨 軍10多個團在有空軍配合下趕到這一地區進行防堵。胡宗南特別命令第1師西北補充旅加 強營營長李日基帶隊搶佔毛兒蓋,駐軍於索花寺內,並向南面數裡的夏藏派出1個班,在營 部前面的山頭上部署了1個班擔任警戒,又向寺院西面山頂派出1個排,其餘3個連的主力 部隊部署在寺後山頭上和寺院東南角上的一座獨立寺廟內。胡宗南向李日基營下達的戰鬥命 令是7個字:搜尋、警戒、打游擊。
紅軍在攻松潘的行動失利後,位於松潘以西的毛兒蓋地區便成為繞攻松潘、北出甘南的 必經之地。中革軍委命令,紅1軍團主力配屬紅30軍擔任北進毛兒蓋的前衛,儘快奪取毛 兒蓋,開啟北上通途。
紅軍先頭部隊由沙窩經阿基等地於7月9日下午抵近毛兒蓋,與國民黨守軍接火,迅速 拔除了李日基營設在外圍的3個警戒哨據點,並逐漸形成對敵之包圍。夜間,紅軍向寺後山 上國民黨軍陣地發起攻擊。由於國民黨軍佔據有利地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