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普遍性。毛澤東還用大樹和豆芽菜比喻提高和普及的關係。他說,紅軍在過草地的路上,在毛爾蓋那個地方,長得有很高很大的樹。但是,毛爾蓋那樣的大樹,也是從豆芽菜一樣矮小的樹苗苗長起來的。提高要以普及為基礎。不要瞧不起普及的東西,他們在豆芽菜面前熟視無睹,結果把豆芽菜隨便踩掉了。毛澤東還說,你們快畢業了,將要離開魯藝了。你們現在學習的地方是小魯藝,還有一個大魯藝。只是在小魯藝學習還不夠,還要到大魯藝去學習。
大魯藝就是工農兵群眾的生活和鬥爭。廣大的勞動人民就是大魯藝的老師。你們應當認真地向他們學習,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立足點逐步轉移到工農兵這一邊來,才能成為真正的革命文藝工作者。(艾克恩:《延安文藝運動紀盛》第366-367頁)
毛澤東的講話,進一步推動了魯藝的整風學習,問題更集中到審查魯藝的教育方針及實施情況上來。人人都在思考:路怎麼走,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遊離於實際鬥爭生活?以往的平靜打破了,各個系都展開了空前熱烈的辯論,也有的在作檢討。
8月,魯藝整風學習告一段落,周揚作了總結報告,9月9日在《解放日報》發表了這個報告的理論部分:對魯藝教育的一個檢討和自我批評,題為《藝術教育的改造問題》。文章說:“魯藝的教育和實際脫節的現象是很嚴重的,這現象並不是個別的,偶然的,而是貫串於從教育方針到每一具體實施的全部教學的過程中,這是根本方針上的錯誤。‘關門提高’四個字出色地概括了方針錯誤的全部內容。”“沒有‘從客觀實際出發’,魯藝的教育從方針到實施,貫串了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理論與實際、所學與所用的脫節,在這裡主要表現在提高與普及、藝術性與革命性的分離上。魯藝是一個培養專門人才的學校,要提高是對的,但我們卻把提高和普及機械地分裂開來,成了提高普及二元論,造出了關門提高的錯誤。魯藝是一個藝術專門學校,注重技術學習也是對的,但魯藝是一個革命的藝術專門黨校,藝術性與革命性必須緊緊結合。藝術性與革命性的結合必須透過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我們標榜現實主義是對的,但我們對於現實主義的理解卻多少是一種非歷史主義的、片面的、因而不正確的理解,由此招致了技術學習上的偏向。這些便是方針錯誤的理論根源,我應當負主要責任的。”(《周揚文集》第407、411-412頁)周揚在文章中還說,在提高和普及的問題上,自己的錯誤是,一、沒有認識到就整個文化工作來看,普及是第一位的工作;二、沒有認識到就提高工作本身來看,提高必須有普及做基礎。 txt小說上傳分享
10 從“小魯藝”到“大魯藝”(6)
他沉痛地說:“對於我們,除了為工農的藝術,除了向工農大眾去普及這種藝術與根據這種普及的基礎而加以提高,還有什麼第二個方向、第二個任務沒有呢?再也沒有了。”(同上,第413頁)
周揚發表於1944年1月16日《新華日報》的《論藝術教育的方針》一文,再次談了自己透過整風對藝術教育方針問題的認識。
他說,藝術教育方針是否正確,要看它是否從客觀實際出發。過去藝術教育從方針到實施貫穿了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理論與實際、所學與所用脫節,主要表現提高與普及、藝術性與革命性的分離上。
總而言之,周揚在整風中檢查了魯藝教育中嚴重存在強調專門化、正規化、脫離實際的現象,說魯藝必須進行改造,其中心就是與客觀實際直接而密切的結合。魯藝在延安和整個解放區文藝界影響很大,整風運動開始較早,搞得又比較好,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一時成為風氣,文藝工作者紛紛到前線去,到農村去,決心進行長期的思想改造,創作出為工農兵所歡迎的好作品。
40年過後,經過了“文革”,周揚在總結我們黨辦學經驗的時候說,我們有過兩種經驗。一種“關門提高”,毛主席在延安講話時批評過的。“文化大革命”後,又有另外一種相反的傾向,就是“開門辦學”。他認為,“關門提高”不對,不對不在提高,而在不該關門;“開門辦學”,開門是對的,而不辦學,連以學為主都不敢提了,那就不對了。開門要辦學,提高不關門,這樣就可以了。過去魯藝的經驗不都是錯的,不提高就不行,不提高就落後。(周揚:1979年2月9日在全國藝術教育工作會議、省市自治區文聯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關於魯藝的物質生活情況,也值得一說。毛澤東多次談到延安整風和生產是革命的兩個中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