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一些”。作為文學大家的他深知這樣講“是不大科學的”,因“趕任務”而不得不寫自己認為尚未成熟的東西對“一位忠於文藝的作者也確是有幾分痛苦的”,但他仍然要求作者以“趕任務”為榮,“因為既然有任務要交給我們去趕,就表示了我們文藝工作者對革命事業有用,對服務人民有長”,所以“如果為了追求傳世不朽而放棄了現在的任務,那恐怕不對”。(茅盾:《目前創作上的一些問題》,《文藝報》第1卷第9期)茅盾的上述意見引起了一場討論。一種觀點認為,強調“趕任務”必將導致創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而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則認為文藝服從政治,而“政治的具體表現就是政策”,因此“作家不能在創作上善於掌握政策觀點,也就不能很好地去為政治服務”。(荃麟:《論文藝創作與政治和任務相結合》,《文藝報》第3卷第1期)“趕任務”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周揚在文代會上關於學習與宣傳政策的進一步發揮,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對文藝工作的方針,要求用“趕任務”的方法實現文藝為政治服務、為政策服務的目的,畢竟是違背文藝發展的規律的,是不利於文藝的發展的。 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在一派團結勝利的氣氛中落下了帷幕,產生了新的全國性的文藝界的組織——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選舉郭沫若為主席,茅盾、周揚為副主席。會後又成立了全國文聯下屬的各個專業協會。
會議是成功的。新華社社論《我們的希望》這樣評價說:“有了文藝界的廣泛的團結,又有了文藝工作的正確的方向,再加上堅強有力的領導,新中國的人民文學藝術運動一定將走上一個新的光輝的階段。”周揚作為一個備受注目的重要角色,不僅在這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會上起了重大作用,而且作為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開拓者,將在更加廣闊的天地譜寫下新的樂章。
15為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鋪基開路(1)
電影市場的巨大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周揚即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書記,1951年2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當初,周恩來總理曾徵詢周揚的意見,問他願意做哪方面的工作。周揚表示,他願意做教育方面的工作。結果,他還是被安排到了文化部。這是黨和國家的需要,黨中央認為這樣安排使用他更合適。
文化部主管的業務,是全國的文化藝術工作,包括電影、戲曲、藝術團體和群眾藝術活動、文藝書籍的出版、藝術院校、文物圖書館博物館等,任務十分繁重。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既要發展新的文化藝術事業,又要有步驟有重點地改革舊有文化藝術事業;既要領導發展國家經營的文化藝術事業,又要積極引導私人經營的文化藝術事業,並有重點地扶助其發展,與國營文化藝術事業一起共同促進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周揚一心想的是如何協助沈雁冰部長把文化藝術工作做好,如何把國民黨時代遺留下的舊文化攤子改造好,如何把新的人民的文化藝術事業建設好,如何改造傳統文藝,使之更好地適應時代和人民的需要。周揚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真可謂日夜操勞,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據當時主管文化部總務工作的夏義奎回憶,周揚經常在辦公室改檔案、寫文章,深夜不睡,有時甚至通宵達旦。他好幾次一早上班去找周揚請示工作,見周揚伏在桌子上睡得很香,有一次看見周揚竟滑到桌子底下睡著了!夏義奎好不感動,周揚實在是太累了。
文化藝術工作頭緒繁多,周揚首先選擇那些對於開展普及工作最為需要,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最有影響的部門作為重點來展開工作。
在周揚看來,影響最大的藝術形式莫過於電影,所以電影便成為文化部工作的第一個重點。建國以前,中國產生了一批進步的革命的影片,解放區電影幾乎是一片空白。當時,充斥電影市場的是美國影片,約佔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三。建國前後,先後建立了東北、北京、上海三個國營電影製片廠,此外上海還有十幾傢俬營電影公司。三個國營電影製片基地的建立,確立了電影事業和電影創作中國營廠的主導地位,對私營電影企業,人民政府採取了積極而慎重的方針,在創作上鼓勵他們逐步轉到工農兵方向上來,在經營上則採取公私合營的方式,予以有力的幫助,包括為他們提供劇本。
周揚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出影片,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他狠抓電影創作,花了很多時間看本子,與電影界的同志討論電影創作,有時有的青年作家拿電影本子來找他,而且要馬上讀給他聽,只要沒有其他急事,他也欣然從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