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作品:十字軍的戰爭
作者:趙達明
內容簡介:
無論從戰爭對當地人民生活所產生的破壞,還是從戰爭的過程來看,十字軍戰爭都是非正義的、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
即使在當今十字軍的後代處於經濟強勢和政治霸權地位的時候,他們對這場戰爭的“正義”性也是羞於啟齒的……
正文
前言
自11世紀末至13世紀下半葉,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號召下,以從東方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為藉口,對地中海東部的中、近東地區進行了前後間斷或持續性的、近兩百年的戰爭。參加這些戰爭的基督徒身綴紅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雖然名義上這種戰爭是宗教性的,但是其實質是西方封建社會向外擴張和獲得財富的手段;說其掛羊頭賣狗肉可能有些過分,但是宗教的確為它披上一層欺騙世人與愚弄信眾的光環。無論從戰爭對當地人民生活所產生的破壞,還是從戰爭的過程來看,十字軍戰爭都是非正義的、徹頭徹尾的侵略戰爭。即使在當今十字軍的後代處於經濟強勢和政治霸權地位的時候,他們對這場戰爭的“正義”性也是羞於啟齒的。
一些西方歷史學家例如諾曼·坎特,試圖把十字軍戰爭的原因歸結為穆斯林在西班牙的存在,但是這很難令人信服。穆斯林是在公元八世紀初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的,不久便在那裡建立了摩爾人的文明。這無疑是處於黑暗之中的歐洲少有的一些光明。當倫敦還是一個破舊的村落的時候,伊比利亞半島已經擁有歐洲第一盞路燈、最發達的灌溉系統和最大的圖書館了。很難想象,一方面西方最好學的基督徒例如英國人羅傑·貝肯等人,雲集到西班牙學習摩爾人的科學知識,而另一方面,十字軍需要透過發動對東方的戰爭來結束穆斯林在西班牙的存在。其實討伐異教徒不過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一塊幌子。當西班牙最後一處摩爾人的堡壘在1492年被攻克之後,他們甚至連討伐異教徒的幌子都不用戴,便在美洲、非洲、亞洲,在世界上他們能夠去的任何地方繼續殺人。
不僅穆斯林是十字軍侵略戰爭的受害者,猶太人甚至許多基督徒也慘遭十字軍的屠殺和洗劫。例如,第四次十字軍戰爭就不幸成為君士坦丁堡的劫難日,野蠻的十字軍竊賊把這座拜佔廷的歷史、宗教名城糟蹋的面目全非,珍貴的宗教器物和歷史文物被裝進他們的背囊(即使今天羅馬天主教會或其分支仍保有某些此類宗教器物和歷史文物);此劫過後,拜佔廷帝國元氣大傷,勢力不復從前,而巴勒斯坦,他們(十字軍)則是連影子都未見到。十字軍的來源
西方基督教教會(Western Christianity Church)、國王與封建領主在十字軍中居於上層核心地位,他們是這場的戰爭組織者和領導者,教會同時還起著精神領袖,以及所謂的十字軍戰士與上帝之間唯一的媒介與橋樑的作用。
在中世紀的西歐,國王與封建領主擁有大小不同的領地,領地上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興起,促使其轉而向外尋求擴張,攫取土地和財富,從而緩解自身的巨大壓力。所謂的騎士階層就興起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
在十字軍戰爭爆發之前的11世紀,由封建領地構成的西歐普遍實行的是長子繼承製,即封建領主的世襲領地只能由長子繼承,其餘諸子除了擁有一個空頭的貴族頭銜,不得不成為沒有領地的騎士。一方面這些騎士們需要維持奢侈的生活,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在法律上沒有諸如土地、城鎮,甚至人口之類的財產可以繼承,無奈只好成為負債經營的貴族,乃至淪落為一文不名甚至打家劫舍的“高貴的流民”。這使得他們對於尋求財富、掠奪領土充滿渴求,而十字軍戰爭正好為這種渴求披上一件“神聖”的遮羞布。當然一部分運氣好的,則可能憑藉其出身進入教會,變成擁有財產的各級主教。
在中世紀的西歐,普通的農民和城鎮平民,與貴族社會自始至終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種鴻溝是與生俱來的。不久前有一部美國影片《騎士傳奇》在我國上映,該片講述的是一個出生卑微的普通的“賤民”的兒子,是如何隱姓埋名,透過個人的奮鬥僥倖成為一名光榮的騎士、進入上層社會的故事。可是這只不過是一個經過藝術加工的虛構的銀幕故事。事實上,由於血統的關係,一個出生於非貴族階層的人,無論怎樣努力,也是擺脫不了作為封建領主的附庸而“世襲”深受壓迫的命運的。然而,以宗教為名義的對東方的戰爭,或許能夠為他們提供一次改變窮困潦倒的命運、甚至獲得令人嚮往的財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