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寺,就有一萬多異教徒被屠殺,血水漫過腳踝。結果在那場大屠殺中,約七萬居民死於非命。十字軍們甚至誇耀說,自己是在沒膝深的血流中走過聖地的。親身參與這一暴行的福爾克里·沙特爾在《耶路撒冷史》中描述到,站在那裡的人,從腳面直到大腿都浸透著死人的鮮血。在大街小巷和廣場上,到處都是人頭滾滾,到處都堆滿人的手腳、四肢。十字軍暴徒為了搜尋黃金和金幣,又將死人的肚皮剖開查驗;暴徒們很快就覺得,一個一個地剖開肚皮顯然太麻煩,於是,他們乾脆就一連數日把屍體堆起來燒成灰燼,為的是更容易地從灰燼中尋找黃金和金幣。十字軍在耶路撒冷四處劫掠,他們還下達了這樣一條命令——誰先闖進某家的宅院,誰就是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士兵則一夜暴富……接下來是十字軍的閱兵儀式,騎兵的馬蹄子在戰鼓聲中踏著異教徒的屍體呼嘯而過。他們的殘暴震驚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編年史學家毫不留情地將這些從未見過的十字軍,稱作“一群兇狠善戰的畜牲”。
耶路撒冷的異教徒被殺過之後,殺人魔王戈弗雷“榮耀”地成為“聖墓保護者”——這一浸透著人血的頭銜的擁有人;不過這位以殺人換取“榮耀”的頭銜的惡魔,把“聖墓保護者”這頂帽子戴了不到一年就嗚乎哀哉了。接著掌管這頂帽子的是鮑德溫,他把這頂帽子換成了“耶路撒冷國王”,此後這個由十字軍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又經過鮑德溫二世等人之手,統治範圍包括巴勒斯坦及敘利亞南部,其它一些十字軍基督教國家,也在名義上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
耶路撒冷王國按照西歐封建制模式制訂了《耶路撒冷條例》,其中規定了封建世襲制度以及領主和附庸關係。於是,耶路撒冷王國的臣民,無論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突厥人,還是信仰基督教的敘利亞人和希臘人,皆淪為封建世襲領主的私家農奴和依附民。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使得西方基督教教會看到武力對宣揚他們的上帝的重要性,於是又透過建立宗教性軍事組織(宗教騎士團),以保衛他們的勝利果實,鞏固被他們征服的土地;而從被征服地區掠奪的財富則可以用以招募這些武裝。早期建立的宗教騎士團有“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和“醫護騎士團”(Knights of St。 John)。宗教騎士團的任務是守衛基督教國家,沿途保護並救助朝聖者。他們自有一套規章制度,名義上聽命於教皇;但是實際上,宗教騎士團不過是民族與宗教壓迫的工具;而且隨著時間的演變,他們自身也直接參與搶劫、經商和放高利貸,“聖殿騎士團”據說還是現代銀行業的鼻祖。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是西方基督教收穫最大的一次十字軍的戰爭,以後的諸次重要的十字軍的戰爭,幾乎都沒有取得什麼決定性的成功。
拜占庭的阿歷克塞一世和威尼斯、熱那亞的商人也各有所獲。前者借這次十字軍戰爭收復了小亞細亞北部的領土;後者則分享了地中海東岸的一些貿易港口,這是城市商人支援十字軍戰爭所獲得的報償。第二次十字軍戰爭
在經過一段相對平和的間歇之後,新一輪十字軍聖戰的號召從教廷發出。起因是當年在第一次十字軍戰爭中第一個建立的十字軍國家——伊德沙伯爵國,在1144年被滅亡,於是教皇發起第二次十字軍戰爭的動員令。1147年,來自德國和法國的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後來他們分別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被擊潰,餘者於1149年返回歐洲。
第一次十字軍戰爭之後,以耶路撒冷王國為代表的十字軍國家一方面享受了東方的富庶繁榮,另一方面它們的內部紛爭也使得自身被削弱,崇尚武力的騎士精神也大不如前。1144年,號稱伊斯蘭捍衛者的贊吉拿下了十字軍堡壘伊德沙城,從而導致這個基督教國家滅亡。1145年教皇尤金三世傳下聖戰宗教令,號召發動第二次十字軍戰爭。
在法國,神職人員伯納德在十字軍隊伍面前高舉十字架進行演講;1146年12月,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國霍亨斯道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也曾親耳聆聽伯納德以“基督”的身份佈道。1147年5月,德、法十字軍出發,這次十字軍分別由康拉德三世和法國國王路易七世指揮。
康拉德三世首先到達君士坦丁堡,因為與拜占庭皇帝曼努埃爾關係不睦,所以德國十字軍提前離開君士坦丁堡進入小亞細亞。或許德國人的離開是上天懲罰十字軍的徵兆。德國人連等待落在後面的法國人的耐心也失去了,命運繼續讓他們提前上路,朝伊德沙奔去。康拉德三世把隊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