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頁)
金城郡(開皇初,置蘭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二,戶六千八百一十八。
金城(舊縣曰子城,帶金城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縣為金城。置金城郡。
有關官。)狄道(後魏置臨洮郡、龍城縣,後周皆廢。又後魏置武始郡,開皇初廢。有白石山。)
枹罕郡(舊置河州。)統縣四,戶一萬三千一百五十七。
枹罕(舊置枹罕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置郡。有關官。有鳳林山。)龍支(後魏曰北金城,西魏改焉。有唐述山。)大夏(有金紐山。)水池(後魏曰蕈川,後周改焉。)
澆河郡(後周武帝逐吐谷渾,以置廓州總管府。開皇初府廢。)統縣二,戶二千二百四十。
河津(後周置洮河郡,領洮河、廣威、安戎三縣。開皇初郡廢,並三縣入焉。
大業初置澆河郡。有濫水。)達化(後周置達化郡。開皇初郡廢,並綏遠縣入焉。
有連雲山。)
西平郡(舊置鄭州。)統縣二,戶三千一百一十八。
湟水(舊曰西都,後周置樂都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曰湟水。又有舊浩亹縣,又西魏置龍居、路倉二縣,並後周廢。大業初置西平郡。有土樓山。)
化隆(舊魏曰廣威,西魏置澆河郡,後周廢郡,仁壽初改為化隆,有拔延山、湟水、盧水。)
武威郡(舊涼州,後周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四,戶一萬一千七百五。
姑臧(舊置武威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武威郡。又後魏置武安郡、襄武縣,並西魏廢。又舊有顯美縣,後周廢。有茅五山。)昌松(後魏置昌松郡,後周廢郡,以榆次縣入。開皇初改縣為永世,後改曰昌松。又有後魏魏安郡,後周改置白山縣,尋廢。有白山。)番和(後魏置番和郡。後周郡廢,置鎮。開皇中為縣,又併力乾、安寧、廣城、障、燕支五縣之地入焉。有燕支山。)允吾(後魏置,曰廣武,及置廣武郡。開皇初郡廢,改縣曰邑次,尋改為廣武,後又改為邑次。大業初改為允吾。有青巖山。)
張掖(郡西魏置西涼州,尋改曰甘州。)統縣三,戶六千一百二十六。
張掖(舊曰永平縣,後周置張掖郡。開皇初郡廢,十七年縣改為酒泉。大業初改為張掖,置張掖郡。又有臨松縣,後周廢。有甘峻山、臨松山、合黎山、有玉石澗、大柳谷。)刪丹(後魏曰山丹,又有西郡、永寧縣。西魏郡廢,縣改為弱水。後周省入山丹。大業改為刪丹。又後周置金山縣,尋廢入焉。有祀山。有鹽池。有溺水。)福祿(舊置酒泉郡,開皇初郡廢。仁壽中以置肅州,大業初州尋廢,又後周置樂涫縣,尋廢。有祁連山,崆峒山、崑崙山,有石渠。)
敦煌郡(舊置瓜州。)統縣三,戶七千七百七十九。
敦煌(舊置敦煌郡,後周並效谷、壽皇二郡入焉。又並敦煌、鳴沙、平康、效谷、東鄉、龍勒六縣為鳴沙縣。開皇初郡廢。大業置敦煌郡,改鳴沙為敦煌。
有神沙山、三危山,有流沙。)常樂(後魏置常樂郡。後周並涼興、大至、冥安、閏泉,合為涼興縣。開皇初郡廢,改縣為常樂。有關官。)玉門(後魏置會稽郡。
後周廢郡,並會稽、新鄉、延興為會稽縣。開皇中改為玉門,並得後魏玉門郡地。)
鄯善郡(大業五年平吐谷渾置,置在鄯善城,即古樓蘭城也。並置且末、西海、河源,總四郡。有蒲昌海、鄯善水。)統縣二。
顯武 濟遠且末郡(置在古且末城。有且末水、薩毗澤。)統縣二。
肅寧 伏戎西海郡(置在古伏俟城,即吐谷渾國都。有西王母石窟、青海、鹽池。)統縣二。
宣德 威定河源郡(置在古赤水城。有曼頭城、積石山,河所出。有七烏海。)統縣二。
遠化 赤水《周禮·職方氏》:“正西曰雍州。”上當天文,自東井十度至柳八度,為鶉首。於辰在未,得秦之分野。考其舊俗,前史言之詳矣。化於姬德,則閒田而興讓,習於嬴敝,則相稽而反唇。斯豈土壤之殊乎?亦政教之移人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遊手為事,競錐刀之末。貴者崇侈靡,賤者薄仁義,豪強者縱橫,貧窶者窘蹙。桴鼓屢驚,盜賊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焉。自京城至於外郡,得馮翊、扶風,是漢之三輔。其風大抵與京師不異。安定、北地、上郡、隴西、天水、金城,於古為六郡之地,其人性猶質直。然尚儉約,習仁義,勤於稼穡,多畜牧,無復寇盜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