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部分(第3/4 頁)
”
夏潯望了眼一望無垠的荒野以及連綿起伏的群山,喟然道:“遼東之難,不在於沒有人,而在於留不住人,留不住什麼人吶?女真也好、蒙古也罷,他們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不會有什麼異樣的想法,難以留住的是咱們漢人。
中原自有繁華富庶之地,誰願意到這兒來?這兒一向是被當作犯人流放之地的,人口少導致此地貧窮落後,漢人少,導致我們大明在遼東始終無法真正紮下根來,無法對遼東諸族形成有效益的控制。這種局面,只靠朝廷強迫移民實邊是不成的,君不見漢武帝實邊移民慘淡收場嗎?
連屯田的官兵都要想盡辦法全家逃走,寧可回中原去要飯,也不願在遼東定居,難道移民們就不會想辦法再離開嗎?要讓咱們的人願意來,就得讓這裡富起來,讓這裡充滿發財的機會!所以,朝廷在其中只應當扮演一個“推手”的角色,一旦有利可圖,自有人趨之若鶩地趕來。
你們看,朝廷海運不久,荒涼的金州就被百姓們自發地建造成了一片繁華之地,這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如果我們多製造一些類似的地方,就會帶來繁榮、帶來人口,地方富裕了,人口增加了,就會帶動百行百業的興起,這盤棋中,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讓這片看似貧瘠的領土,有利可圖!”
“這兒發財的機會多了,遼東的漢人就肯安心地定居於此,而不是挖門盜洞地想要遷回關內去,一些在關內混得不如意的百姓就會想著闖關東,抓住這個發財的機會。這樣,咱們就紮下根來了。接著,對這些歸附的部族該怎麼辦呢?
古人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怎麼辦?你一直戒備著、提防著、和他們保持著距離,他當然永遠不可能和你一條心,一旦有機會,他就會成為你的敵人!
據我查閱朝廷典籍所知,金宣宗時,近兩百萬女真人內遷中原,遍佈北平、山東、河南、山西諸省,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是女真人最集中的聚居區,而今這些女真人在哪裡?他們遷居中原後,與漢族錯居雜處,習漢語,穿漢服,改漢姓,著籍漢地,金國滅亡之後,他們就理所當然地成了漢人。
如今這些地方,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其實很多人原本就是女真人,貧民百姓、小姓小族的沒有個族譜,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祖上實際是女真人了,這就是同化!如果我漢人肯來遼東、願意在遼東,透過與他們雜居相處,於百業諸行當中互相接觸,一二百年之後,誰是漢人、誰是女真人、誰又是蒙古人呢?”
夏潯笑了笑,說道:“本督的良苦用心,你們明白了麼?”
夏潯這番說教,其實包含了許多學科的知識,這幾個熟讀四書五經的官員雖然學識淵博,卻從來不曾從這些角度去思考過這些問題,現在經夏潯由淺入深地這麼一說,幾個人越是品味越覺得深不可測,不由得對夏潯肅然起敬:“難怪人家年紀經輕,就能因功受封公爵,屢承皇帝重任,果然非常人也!”
他們對那些對本民族有著潛在威脅的族群,直接的反應便是壓制、隔離、制衡、戒備,卻從未想過由利而文,全面的同化。而他們的辦法,歷史已經證明是破產了的。
漢唐是這麼幹的,最終破產了。遼國對女真也是這麼幹的,從遼國蕭綽太后的時候起,就蓄意利用入貢海東青、北珠等手段,挑唆女真諸部為了搶奪入貢資源自相殘殺;本來歷史上的明朝還是這麼幹的,分封、挑唆、制衡、打壓……
結果如何呢?女真人不是白痴,他們豈能不明白你的用意,只是強權之下,他們不能不服從這樣的命運。可越是這樣艱苦的環境,他們就越堅強,在殘酷的戰爭磨礪中武力越強大,最終,當他們足夠強大的時候,積累的世仇就爆發出來,反過來吞噬掉那個自鳴得意的統治者。
遼亡於此,金亡於此,蒙亡於此,明也亡於此。夏潯憎恨後金攻入中原後對普通百姓的瘋狂殺戮,憎惡他們落後的文化拖累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但是對於女真人的造反,對於努爾哈赤的“七大恨”,難道明帝國就沒有一點自己民族政策上的錯誤?李自成丟了驛卒的飯碗,跑去造反便造得天經地義,別人又如何?
金反遼,蒙古反金,明反蒙古,後金反明,哪一次是突然冒出一個先天聖人,大吼一聲“我們要民族崛起!”,於是日子過得好好的升斗小民們就抄起刀槍跟著他造反的?從一開始的歧視、壓迫,再到一直以來的排擠、制衡,挑唆內部矛盾,這個爆發的誘因早就埋下了。
所以夏潯想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消滅外部潛在敵人的方法:同化他們。如果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