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部分(第3/4 頁)
過多部典籍,這些方面應該想得到,只是楊某既然總領此事,不能不提一下。”
解縉鬆了口氣,笑道:“我就說呢,聖上宏恩,這是以東宮相托呢,何等器重,國公怎麼可能不明白呢,那這事兒,國公打算怎麼辦?”
夏潯此時已經完全瞭解,自己所想果然無誤,原來朱棣是想要自己牽頭請立太子,想想昨日謹身殿裡,朱棣那滿懷殷切的一眼,結果滿堂皆醒我獨醉,就他一個人沒聽明白,不禁暗自汗了一把。
夏潯定了定神,便依著解縉的口風,順勢說道:“此事無須計較,正大光明之事,瞞不得人,也不需要瞞。大皇子立為國之儲君,已是大勢所趨,我等所為,上合天心,下合民意,只消堂堂正正地提出來就是了。我只是奇怪,前番皇上北巡,以大皇子監國,這不是很明顯要立大皇子為儲君的訊號麼,難道朝中無人倡議立儲?怎麼還需皇上親自安排?”
解縉嘆了口氣道:“怎麼沒有,可二皇子那裡,也著實地網羅了不少文武大臣吶。尤其是國公您經略遼東以後,淇國公丘福雖然走了,可國公您也走了不是,這一來二皇子失去的優勢,便又扳回了不少,以致被他網羅了很多人才,那陳瑛厲害啊!有些官員手裡被人揪著小辮子,怎能不看二皇子臉色行事?
可是國公經略遼東,出不得岔子,一旦國公那兒出了什麼差遲,必然對大皇子的處境不利。再者,國公經略遼東,那是關乎我大明千秋萬代的大事,縱然國公您願意在這個時候回來,大皇子也是不肯的,他哪捨得這千秋功業因他而廢呢?”
夏潯點了點頭,有點明白了:“這麼說,皇上給出了立儲的意思,也有官員依著上意請立儲君了,卻因二皇子那邊的人強烈反對,而致再度擱下?”
解縉苦笑道:“他們倒不是反對立儲,只是反對立大皇子而已。皇上剛剛北巡,民間便有傳言,說皇上北巡,自然由大皇子監國,言外之意,只是儲君未立,依著長幼順序,叫大皇子監國,模糊了皇上立儲之意,消抵了皇上欲立大皇子為儲君的心意。
等皇上回來之後,二皇子竟然搶先發動,率先授意一些官員向皇上進言,請求皇上議立儲君,這儲君自然是二皇子了,我們先失一著,便陷了被動,雙方據理力爭,相持不下,二皇子仗著當年靖難有功,多次救陛下於危難之中,皇上當年感動之下,也曾透露過……多次入宮向皇上哭訴委屈,哭得皇上心軟,這事兒就又擱下了。”
夏潯點了點頭,臉色凝重起來。
解縉見了,忙寬慰道:“國公倒也不必過於憂心,如今皇上請國公、國師和我這位內閣首輔聯名倡議,說明皇上再三權衡之下,還是要立大皇子為儲君的,剩下的,就看咱們這戲怎麼唱了,要是咱們倡議一次,再被他們攪了混水,皇上的臉面可就真的難看了。”
夏潯蹙眉道:“他們那邊,都有哪些官員?”
解縉想了想,便說出一些官員名字來,夏潯聽那些官員職位俱都不低,其中還有六部的尚書,當朝一品,不由吃驚道:“我離開南京這一兩年功夫,二皇子的勢力已經發展得這麼大了麼?”
解縉嘆道:“沒辦法,大皇子做事過於拘謹,許多手段不屑去用,也不能去用,哪怕我們勸說殿下做大事不拘小節,他也不肯。二皇子能網羅這麼多人,有的是利誘,有的則是威逼了,在朝為官多年的,誰能沒點事情,那陳瑛就像長了一隻狗鼻子,有點什麼味道他都嗅得出來,抓住了你的把柄,怕你不為二皇子所用?
這些人位高權重,亦有各自黨羽,他們為二皇子所有,他們的黨羽自然也為二皇子效力,二皇子自然就聲勢更振了。本來,二皇子當初網羅紀綱,也是這個意思,幸好紀綱是傾向於大皇子的,要不然,再有他為虎作倀,二皇子如今的力量恐怕更是一發而不可收拾,加上皇上本來就有些傾意於他,恐怕到那時國公您回來了,也無力迴天了。
後來沒有辦法,我們以江山社稷、大明未來,再三向大皇子曉以利害,大皇子才默許紀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只是由於大皇子的猶豫,咱們下手晚了,頹勢終究不能一下子就扭轉過來。而且要做這些事,就瞞不過二皇子那邊的人,結果……二皇子終於知道紀綱是大皇子這邊的人了,紀綱和陳瑛都有緝察百官之責,現在雙方鬥得很厲害。”
夏潯這才恍然大悟,如此說來,涿州城外那一幕,恐怕就是陳瑛和紀綱之間鬥爭的外延了,而陳瑛和紀綱背後又是大皇子與二皇子,如此說來,還真的是神仙打架,地方官員敢插手才怪。
如此看來,情形比他預想的要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