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第1/4 頁)
隨後張信策馬馳走,招納北平兵丁,這些兵大多都被燕王朱棣統率過,如今朝廷官員中的第一二號人物已死,第三號人物降了燕王,許多兵將便紛紛投到了燕王麾下。
此時北平城中忠於朝廷的軍隊還有不少,朱棣以他的八百死士為主力,與這些忠於朝廷的軍隊死戰,投效燕王的軍隊陸續投入戰鬥,朱棣漸漸佔了上風,血戰一日一夜之後,北平九城盡落入朱棣之手,朱棣的地盤由一座燕王府,變成整座北平城了。
次日一早,朱棣在北平校場集合軍隊,對天盟誓,正式發動靖難之變,這一天,是建文元年七月七日。
朱允炆登基剛滿一年,囚禁了七叔、十三叔、十八叔,流放了五叔,逼死了十二叔,終於反了他的四叔。
“我乃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回,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緒無窮。一旦殘滅,皇天后土,實所共鑑。
天下百姓、兄弟宗族之間,尚能互相體恤,而我身為天子親屬,卻不能保全旦夕之命,時至今日,天下何事不可為呢!
《祖訓》雲:‘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必訓兵討之,以清君側之惡’。今禍迫及身,實欲求死。不得巳者,義與奸邪不共戴天,棣唯有遵奉祖訓,靖難討逆,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鑑予心!”
這是朱棣起兵靖難的檄文,在有心人傳播之下,已然傳遍天下。
吃早飯了,匠人們都捧著粥菜合一的大碗,蹲在帳篷周圍,聽著匠人頭兒林麒麟在那兒擺龍門陣。林頭兒是個胖子,管差的軍爺都叫他胖子麟,胖子麟本來就很健談,再被蘇穎這樣成熟嫵媚的妹子把一雙秋水般的眸子瞟著,嘮得更是來勁兒。
他唾沫橫飛地賣弄道:“要說這燕王,哦哦,應該說燕逆,燕逆憑著八百侍衛起家,可還真夠厲害的,第二天燕逆就揮兵攻打薊州,守將馬宜戰死,指揮使毛遂投誠。緊接著遵化、密雲的守將舉城歸附……”
夏潯聽到這裡,心想,“三座城池,只有一座是打下來的,只有一座城苦戰到底,兩個指揮中還有一個是主動投降,其中雖不無燕王久在邊隆,威望隆重的緣故,建文登基以來種種不得武將之心,恐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了。否則,此時的燕王仍然不見一點可能成功的可能,若只從個人前程來考慮,那些武將豈能不戰而降?不敢力敵,逃走還不成麼,恐怕他們心中也是有股鬱鬱不平之氣。”
胖子麟道:“緊接著,燕逆就派兵攻打居庸關,守將王真兵敗,投奔懷來的宋忠宋都督,宋都督御下三萬勁卒,又有王兵歸附的兵將萬餘人,合兵一處共有四萬,燕逆只有馬步精卒八千,便毫不畏懼地直奔懷來而去。
要說四萬對八千,怕他何來,偏偏宋都督多此一舉,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卒們說他們住在北平的家人都被燕逆的亂軍殺害、婦人俱被凌辱,擄作燕逆叛軍的妻妾了,這訊息竟被燕逆的探馬捉了舌頭打聽到了,於是燕逆便把他們的家屬找來打頭陣。
嘿!這下可好,戰場之上,父母兄弟叔侄伯舅相見,一個個驚喜交集,抱頭痛哭,哪裡還有人打仗?人人都說宋都督欺誑我們,紛紛解甲倒戈,投了燕逆,結果守將彭聚、孫泰被反戈的亂軍打死,宋都督措手不及,逃到懷來城裡,躲進了一處茅廁,終被生擒活捉,要不然皇上怎麼倉促調兵北上呢……”
“胖子麟,又在這兒胡說甚麼!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奶奶的,是不是想吃軍棍!”
一個巡營的小旗領著幾個兵丁走過來,橫了眾人一眼,高聲道:“莫看燕逆一時囂張,皇上已拜長興侯耿大將軍為徵虜大將軍,統兵三十萬,不日即開赴北平,征討燕逆。大軍一到,區區燕逆三兩萬烏合之眾,必定土崩瓦解!吃飽都去做事,莫在這兒胡說八道!”
眾匠人一聽登時作鳥獸散,夏潯向蘇穎遞個眼色,也乖乖地走開了。
朱允炆果真要發兵了,這位皇帝執意要推翻先帝定策,銳意文治,派人去北平傳旨之後,就與方孝孺每日討論《周官》法度和恢復井田制的可行性,在他想來,對燕王他是下了大力氣的,如今諸王都能一舉成擒,燕王自然不在話下。
誰知道,他在殿上正孜孜不倦地學習周禮,懷來兵敗的緊急軍情便送到了京師,然後谷王朱橞又狼狽不堪地逃來。谷王的藩國在宣府,他四哥的兵馬還沒到,他就帶著自己的三護衛兵馬萬把來人逃之夭夭了,朱允炆大吃一驚,這才倉惶扔下《周禮》,調兵遣將準備討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