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舉過頭,指天盟誓,激昂的齊聲吶喊,在大寨坪上空迴盪:“跟隨李大人,保衛大寨坪,殺盡侯兵!”
李紹伊吩咐各寨堡、道口、眺望臺要加強防患。最後,留下幾個頭領在聚義廳,商量相關事宜。
其時,孝義軍的頭領早已不是昔日濟濟一堂的聲勢,大部份都在打巴中時死難。這次大寨坪被圍,和侯兵的對壘中又痛喪軍師李學斌和猛將李修明。
紹伊坐在聚義廳的總舵太師椅上,撫摸著坐椅上的虎皮,臉上表情十分嚴肅。
現在僅剩三個頭領:副總舵王二衝、李如貴、金二娃。三個頭領理解紹伊的心情,都默默地望著他。
“李大人,眼下的形勢兄弟們都十分清楚。依小弟之見,我們得孤注一擲,殺下大寨坪去,儲存實力,再圖東山再起!”金二娃把雙鐧放在桌上,端起一土碗燒酒,仰脖喝了,揮手摔了。金二娃以身手快捷見長,人稱閃電雙鐧。
“你這是偏激的做法,殺出去,我們剩下的五百將士可能全部遇難,能夠最後脫身的也不會很多,侯兵勢大;而且寨上的男女老少將會被侯兵查辦。”李如貴敦厚,他是孝義軍武師鐵頭河尚的嫡傳弟子。鐵頭河尚雲遊離開孝義會後,他成了孝義軍的武師。鄉傳,他傳授孝義會兄弟的功夫時,許下諾言:他站在懸崖上時,誰能偷襲推他下崖,誰的功夫就可以出師了。從來沒人能推得他動分毫,可見他的樁功和定力穩如泰山。
紹伊示意王二衝,要他發表意見:“你們都說說自己的想法吧,有什麼都說出來,我們開諸葛亮會。”
王二衝是個常勝將軍,倒不是他領兵打仗如何了得。而是他和人角力較勁、格鬥,從來沒被人擊倒過。他為人精明,技擊出色,所以成為孝義會的副總舵。
王二衝說:“李大人,到如今,我真想當著兄弟的面說幾句大實話。其實,金二娃兄弟雖然人年輕,血氣方剛,但他剛才說的沒錯。如果百年以後,還有人評價孝義軍大寨坪被圍的事,他的主意一定是上上之策。而李如貴兄弟的意見,恰恰說出了李大人的心病。李大人擔心的是大寨坪百姓的安危。如果我們死守,唯一饒幸的是有外圍廖騰霄、羅漢生、餘英率部來救援,可時間不等人啊;寨上糧食雖然豐足,短時間沒問題,但鹽巴呢,下不了寨買鹽啊,人不吃鹽咋行?萬一侯兵到成都趙爾豐那裡弄來罐兒炮轟……李大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二衝,偏向於金二娃的突圍計劃……”
紹伊陷入了沉思,然後走出聚義廳,三個頭領緊隨身後,來到太平街,默默無語地瀏覽寨上百姓的房舍。紹伊繼續往前走,一直走到北門的懸崖邊上佇立。孝義軍的軍師李學斌就埋在懸崖旁。臨終時,李學斌要求孝義會把他埋在這裡:“這裡謂之地險心平,死後我也會看護著大寨坪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多少的兄弟都去了……紹伊仰天長嘆一聲。
三位頭領和紹伊一起,觀望寨下侯兵的營盤,觀望大寨坪的三十六個岡,七十二條溝和四十八坡南雁丘。觀望大寨坪上由軍師李學斌親自主持撰刻在北門石壁上的李氏源流“簸箕碑”。觀望大寨坪左右的七寨天然拱衛:東有四方寨、福城寨、瓦窯寨,南有大羅城寨、小羅城寨,西有烏龜寨、北有天星寨,高低錯落地勢險要。如果兵敗,百姓遭殃啊,紹伊心潮起伏……
這時有道口執消的軍士跑了過來,雙手遞過一個小紙筒,說:“李大人,剛才南門接到侯兵射上一封箭書,請過目。”
紹伊開啟一看,是勸降兼談判的信,是侯統兵以川軍總署名義寫給李紹伊的。信中說明奉命查辦大寨坪孝義軍,勸李紹伊識時務者為俊傑,繳械投降,既往不咎並可封賞統兵一職,軍士全部收編。並揚言,若執迷不悟,明天就要攻寨,從成都增援過來的罐兒炮,將轟打大寨坪云云……
李紹伊非常平靜把信遞給三個頭領一齊看了。然後神色嚴肅地說:“兄弟們,這很像梁山泊的宋江接到了朝庭的招安詔書啊!”然後仰天長笑。
紹伊分析當前形勢:“從侯國志的這封來信來看,上面說的情況,完全是真的。這回侯國志是有恃無恐,穩操勝券了。孝義軍也許從此消逝和解散。看來外圍的兄弟義軍至今並不知道大寨坪被圍。剛才兄弟們的意見我也早就想到過。只要孝義會的將士和大寨坪的百姓,不因為紹伊的反正之舉受到株連,我的名節和安危又算得了什麼?俗話說‘不怕三十歲上死,只怕史上不留名’。我就做個和宋江不一樣的宋江吧——趙爾豐的川軍招降是不是想要我的命暫且不談,目的是擒我這個賊王。我會去和侯談判,開出條件,以為緩兵之計,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