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生終將輝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躬行實踐。在勤學苦練後,有的人考試透過,如願留學歐美;有的人落榜,選擇別樣生活。
針對留學的優秀學子駐留海外、人才外流的倫理道德層面的指責,俞敏洪的回答不無道理:定居海外的人才外流情況,我們也感到遺憾,但是輔導、激勵、幫助他們走出國門本身並不存在道德層面的責任,總比他們費盡周折也出不去在原地鬱悶要好,況且愛國也是一個配套的教育系統工程的目標,讓一個學程為一兩個月的輔導班承擔這樣的責任未免過於嚴苛。雖然學員是在新東方接受教育,但是不能把他後來的行為都與一個短期的輔導學校掛鉤,這就好比幾十年也沒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父母去責怪一學期的家教老師沒用,這樣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俞敏洪和他的新東方夥伴們屢屢以老俞作例證,一位無才無貌、平凡到近乎愚笨的老俞尚能成就今天這樣的大業,何況在座的諸位青年才俊、聰明學子?
這聽上去很有說服力,也敲開了一群年輕人的心門,可是老俞真的是如此平庸、如此普通嗎?
事實一再告訴人們:成就大業者永遠是少數,他們的成功不能僅僅歸結為夢想與努力,更不能僅僅歸結為偶然。人們口中的老俞也不是真正的俞敏洪。如果套用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話說,老俞只是一種幻想,他聚集了新東方教師和學生關於一個“潛在自我”的設計和構想,他雖然地位高高在上,可在人們的心目中卻是尋常而可笑,距離如此之近,彷彿觸手可及。
真實的俞敏洪在人們的談笑中已經面目模糊,難以辨認。真要揭開籠罩其臉龐的面紗,必是另一番模樣。
第二節 管理達人俞敏洪(1)
人為萬物之靈長,生命中的難解之謎,使科學家們直到今天還在困惑不已,機理的複雜性更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生活裡的奇人怪人屢見不鮮。其實,並非他們本身真有多麼的異於常人,只是距離感讓人們沒有真正讀懂這些“奇人”廣袤無垠的內心世界。如果真的貼近觸控,他們和凡人一樣,有著同樣的喜怒哀樂、相似的生老病死、相仿的悲歡離合。
陌生人總認為俞敏洪是“麻雀飛上枝頭變鳳凰”,覺得他運氣太好。但是瞭解他的人能講述他諸多性格優勢,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經驗,他獨到而難以學習的掌控新東方人才的“絕技”。
俞敏洪在有些人的眼中是“笨人”,很多他的朋友對他的評價就是如此。新東方“三駕馬車”之一的徐小平就常常以俞敏洪的改造者、指導者自居,王強等老朋友說笑起來也是如此。在他們看來,當其他人在北大風光八面之時,俞敏洪充其量也只是個沉默的觀眾而已,並且還是在角落裡的觀眾。
這個“笨人”儘管求學於中國頂尖名校,卻沒有時下流行的高學歷,用通行校園的專用名詞來說,只是個“小本”而已。沒有經濟學和管理學背景的俞敏洪,只是在實踐中摸索,在操作中總結。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無傷大雅的玩笑話。如果俞敏洪真的如此平庸不堪,他何以能領導、統攝精英雲集的新東方?還是由於俞敏洪外在的謙和、低調很有欺騙性的假象?不過這些都瞞不過與他朝夕相處、莫逆之交的朋友。他們都知道俞敏洪深藏不露的優勢,如同潛伏在平靜海面下的旋渦,一旦運作起來,有雷霆萬鈞之力,駭人心魄。
必須承認,農家的生活環境鑄就了俞敏洪,正如心理學家所揭示的:青少年時期的經歷與教育決定一個人的終生走向,給人的影響大得難以估量。
江蘇淮陰,地處江南,是一個歷史悠久、文風留韻的地方,景色宜人,氣候溫潤。俞敏洪生在農家,直到讀大學時才知道家鄉出了這麼多的文化名人,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教育家、作曲家劉半農等。根據人類學的研究,同樣地域的民眾情結作為集體無意識蘊積在當地人們的心靈深處。自南宋以來,尊崇文化、知識就是江南地區的突出氣息,它或隱或顯,時起時落,但生生不息,無意識地感染一代代的少年學子們刻苦求學,立志進取。也正是這種隱約的“無意識”,才讓這片土地誕生了高考考三次、捨棄北大教席、白手起家興辦出國內最成功的民營輔導學校的俞敏洪。
正是家鄉溫潤的環境,再加上父母的教導,培育出俞敏洪謙遜溫和的性情。這種親和近人、不喜張揚的性格換作是給人打工或在單位上班,可能是不利因素,領導會因其默默無聞而忽略,日復一日地做著一名普通員工,但是對於一個特殊型別的企業來說,卻具有獨到的價值。傳統企業需要領導人雷厲風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