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3/4 頁)
只有精 神力量加上制約和懲罰的措施、手段,以及實力的威懾,才可能 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中心。
分,當中心的凝聚力衰退,中心之外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之 時,中心便會瓦解,或者有名無實,形成群龍無首的局面,諸侯 割據,軍閥混戰,便是中心崩潰分化的結果。
分裂時間久了,強者在不斷蠶食弱者中日益強大,弱者一個 接一個被蠶食和吞併,然後再憑實力統一起來。可以設想,僅僅 憑實力建立霸權的確可以成功,事實上也有過例證,比如秦始皇, 但是這樣做很難持久,很難形成真正穩固的凝聚力。
權威不可能沒有,但不應當是形同虛設的。晉文公重耳,可 以稱雄一時,最終未能一統天下,這本身也表明他還不具有真正 的權威。不過,他在一定範圍內的成功,還是表明他不愧為一代 豪傑,他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
年輕時的流亡生活的磨鍊,為晉文公重耳的稱雄作了遠鋪墊。 城濮之戰的獲勝,與重耳嚴政教民,君臣上下團結一心,運用外 交手段拉攏盟國,在戰場上講究戰術和謀略等做法有直接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見出,戰爭到了春秋時代已經變成了一門複雜 的藝術,遠古時代的打仗辦法已經大大地落後了。戰爭的環節更 多,涉及的方面更廣,對智慧的要求更高,矛盾鬥爭更加錯綜復 雜。有勇有謀已不足以取勝,還要善於搞外交,搞“統一戰線”, 還要善於籠絡民心,保證“後院”不會起火,還要善於把各種不 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總而言之,仗是越打越精了。
在這種情況下,做一個統治者的確不那麼容易。對他的要求, 幾乎是對一個全才的要求:他必須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同時也是 優秀的外交家、軍事家、鼓動家、謀咯家,要懂得天文地理,也 要懂得處世為人,禮儀制度,要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來應付各種 繁雜的事情。這種統治者離孔子所理想的統治者相去實在太遠,在 這時講“克己復禮”,是多麼不合時宜!
………………………………………………
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
——曉之以利益,動之以利益
【原文】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1),且貳於楚也(2)。晉 軍函陵(3),秦軍汜南(4)。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5):“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6),師必 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力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 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7)。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其亡矣。若 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8),君知其難也;焉用 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行李之往 來(10),共其乏困(11),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12)。許君焦瑕(13),朝濟而夕設版焉(14),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闕秦,將焉取之(17)?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泊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8),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說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困人之力 而敝之(20),不仁;矢其所與,不知(21);以亂易整(22),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註釋】
(1)以:因為。其:指鄭國。元禮於晉:指晉文公重耳流亡經過鄭國時,鄭文公未以禮相待。 (2)貳:兩屬,同時親附對立的雙方。(3)軍:駐紮。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4)南:鄭國的汜水南面,在今河 南中牟南。 (5)佚之狐:鄭國大夫。(6)燭之武:鄭國大夫。(7)縋 (zhui):用繩子吊著重物。這裡指把燭之武從城牆上吊下去。出:指出鄭國 都城。 (8)鄙:邊邑。這裡指把遠地作為邊邑。(9)東道主:東方路上 的主人,因鄭國在秦國的東邊。後世用這個同作“主人”的代稱。(10)行 李:使者,外交官員。 (11)共:同“供”,供給。乏困:指資財糧食等物品 不足。 (12)嘗:曾經,賜:恩惠。晉君,指晉惠公。(13)焦:晉國邑名,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附近。瑕:晉國邑名,在今河南靈寶東。(14)濟:渡河。 版:築土牆用的夾板。設版:指建築防禦工事。(15)封鄭:以鄭國為疆界。 (16)肆:放肆。這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