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第3/4 頁)
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因而,歷代為《禮記》作註釋的書很多,當代學者在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們這裡選錄的原文依據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注疏》,註釋和譯文則廣泛參閱了各種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準確簡明易懂。選錄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標題(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較長),原則上採用選文的首句作標題,註釋中只說明選自某篇。
………………………………………………
敖不可長①
——做人治學的準則
【原文】
敖不可長②,欲不可從③,志不可滿,樂不可極(4)。賢者狎而敬之(5),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遷(6)。臨財毋苟得(7),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8),分毋求多。疑事毋質(9);直而勿有(10)。
【註釋】
①本節選自《曲禮》上。《曲禮》記錄了先秦儒家關於各種禮儀制度的言論,目的在於繼承和發揚禮教,使人們的言行符合禮教的規範。這一節的內容主要講做人和治學的態度。②敖:同“傲”,傲慢。③從:同“縱”,放縱。④極:達到頂點。⑤狎(xia):親近。(6)安安:滿足於平安的境遇。遷:改變。(7)臨:遇上,面對。苟:苟且。(8)很:爭論,爭執。(9)質:判定,證明。(10)直:明白。
【譯文】
傲慢不可滋長,慾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享樂不可達到極點。對於賢能的人要親近並敬重,要敬畏並愛戴。對於所愛的人要了解他的惡德,對於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優點。能積聚財富,但又能分派濟貧;能適應平安穩定,又能適應變化不定。遇到財物不要隨便獲得,遇到危難不應苟且逃避。爭執不要求勝,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斷語,已明白的事不要自誇知道。
【讀解】
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點是凡事保持中間態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過。這種態度叫作“中庸”。
做人,保持中庸尤其重要,而且具有很大的實踐價值,也是修身養性的主要內容。內心要莊重矜持,但又不能過分,過分便成了傲慢。慾望可以得到正當的滿足,過分則走向放縱。在任何時候,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達到頂點,不能走向極端。這樣,才能在上下左右的關係中和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站穩腳跟,有所作為。
這種觀念體現了儒家對人生的基本態度。它是積極的、現實的、進取的,同時又是謹慎的、保守的。千百年來,它對塑造我們民族的人格心理起過重要作用,產生過深遠影響,是人生修養的重要思想資源。
無論我們現在如何來評價這種人生態度,事實上它已深入到了我們人格心理的深層結構之中。我們已習慣於按這種方式來待人接物,習慣於尋找歷史的和現實的例證來證明傲慢、縱慾、自滿、享樂的有害,以及保持中間狀態的成功。我們也習慣於以此來品評他人,要求他人。這種傳統,恐怕難以改變。
………………………………………………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
——生命與孝道之間的選擇
【原文】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謂之曰③:“子蓋言子之志 於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曰: “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5)。天下豈有無 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6)?”使人辭於狐突曰(7):“申生有罪,不念 伯氏之言也,以至於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 少(8),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9)。伯氏苟出而圖吾君(10),申生 受賜而死(11)。”再拜稽首(12),乃卒(13)。是以為恭世子也(14)。
【註釋】
①本節選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編者用作篇名。全 篇內容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討論喪禮的言論,富有文學色彩,風格獨 特.②晉獻公: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晉國國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