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當然,最關鍵的兩句話依然是:“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與王何有?”一言以蔽之,還是“與民同樂”的思想,或者準確一點說,是“與民同欲”。看來,在孟子的心目中,只要你這做國君的是與老百姓同甘共苦的,幹什麼都是不會錯的!
當然,我們也知道,作為儒家學派主要代表之一的“亞聖”孟子是奉行中庸之道,而不會如此走極端的。他之所以退讓,如此縱容齊宣王,任齊宣王說什麼他都順水推舟,打蛇隨棍上,其實是採用的欲擒故縱手法,使齊宣王沒有退路,難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其用心良苦,實在值得我們今天的讀書人細心體會。而不要撿了半句就開跑,以“亞聖”孟子曾經說過貪財好色沒有關係為依據,使自己成為惟利是圖的貪財小人和拈花惹草的好色之徒。
………………………………………………
王顧左右而言他
【原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①,則②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③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註釋】
①比(bi):及,至,等到。反:同“返”。 ②則:這裡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結果。 ③士師:司法官。
【譯文】
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託付給他的朋友照顧,自己出遊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孟子說:“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該怎麼辦呢?”
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一邊去了。
【讀解】
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小品。尤其是最後“王顧左右而言他”一句,真是生動傳神,成為了大家常用的名言。
孟子採用的是層層推進的論證法,從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論到中層幹部的行為,再推論到高階領導人的身上。逼齊宣王毫無退路尷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顧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孟子本身倒不一定非要出齊宣王的洋相,不過是因為他老東推西擋,東扯葫蘆西扯瓜,不肯表態實施仁政,所以激他一激,逼他一逼,迫使他思考如何抓綱治國,作出選擇罷了。
我們平時在工作中、生活中也常常有被上司或下屬問得一時之間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遇到這種時候,你雖然不是“王”,但是,“顧左右而言他”還是可以用來應一應急的罷。不過,反過來的情況是,對待你的上司,尤其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你可一定得當心,不要把他逼到“王”顧左右而言他的程度。不然的話,他那時尷尬是尷尬,可下來以後就有你夠受的了。孟子不是最終沒有在齊宣王那裡呆下去嗎?之所以如此,很難說沒有這些使宣王尷尬的因素在內。
所以,孟子的言談和論辯術固然厲害,但我們如果要學習使用,也有一個運用的物件和場合問題需要注意。
………………………………………………
聽聽國人怎麼說
【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①者,非謂有喬木②之謂也,有世臣之③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
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註釋】
①故國:指歷史悠久的國家。 ② 喬木:高大的樹木。 ③ 世臣:世代建立功勳的大臣。 ④進:進用。 ⑤亡:去位,去職。
【譯文】
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並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