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u)之:按現在的詞序,應是“人且惡之”。且,尚且。 ⑥惡(wu):疑問副詞,何,怎麼。 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絕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這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後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⑧象:同“像”。
【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於是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於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於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麼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又怎麼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讀解】
現在已經不是孟子找梁惠王遊說了,而是反過來,梁惠王主動向孟子請教。
孟子也就當仁不讓,再一次對梁惠王來了一次關於父母官為人民的教育。
在孟子看來,執政者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職責。相反,如果自己過著豐食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眾卻在挨餓受凍,那簡直就像是率領野獸吃人一樣,是極大的犯罪。
孟子的言論並不深奧,道理也是大家都懂得的,不外乎是一種民本主義的思想。問題還是出在實施上。
梁惠王固然是實施得不好,不然怎麼會出現“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的現象呢?但是,無論是與梁惠王同時代的其它國家統治者,還是後世若干年的當權執政者,又有多少“父母官”實施得很好呢?
這的確是千古政治的一大課題,或者說一大難題啊!
今天我們樹立人民公僕的意識,反腐倡廉,為民辦實事等等,不是依然在考慮如何為人民謀利益,真正為人民服務嗎?
所以,孟子的言論並不過時,直到今天,仍然對我們各級領導人起到警戒作用。
是啊,“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不也是孟子思想的翻版嗎?
………………………………………………
仁者無敵
【原文】
梁惠王曰:“晉國①,天下莫強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③;西喪地於秦七百里④;南辱於楚⑤。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⑥,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⑧;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註釋】
①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天子和各國承認為諸侯國,稱三家為三晉,所以,梁(魏)惠王自稱魏國也為晉國。 ②莫強:沒有比它更強的。 ③東敗於齊,長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與齊戰於馬陵,兵敗,主將龐涓被殺,太子申被俘。 ④西喪地於秦七百里:馬陵之戰後,魏國國勢漸衰,秦屢敗魏國,迫使魏國獻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個縣,約七百里地。 ⑤南辱於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將昭陽擊敗於襄陵,魏國失去八邑。 ⑥比:替,為;一:全,都;灑:洗刷。全句說,希望為全體死難者報仇雪恨。 ⑦地方百里:方圓百里的土地。 ⑧易耨:及時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譯文】
惠王說:“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這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