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他們敵人是很聰明的,不過他的要求一次來提出。
停戰的人命令,要我國解除軍備,使我國在政治上失去了憑依,成為孤立無助的狀態,而經濟的掠奪,又是層出不窮的,一一相繼而來,這用意,就是要便我們認識道威斯(General Daroes)的調停是不幸運,羅加諾條約(LoearnoTreaty)是勝利。
從一九二二年冬季到二三年,我們知道了和約成立之後,法國仍是實現他的最初的參戰的目的。
如果說人口不多的法國,他們參加這次空前的四年半的大戰,目的是戰後的得到賠償損失,這種話叫誰肯相信呢?
如果說亞爾隆斯羅邊(Alsace—Lorraine)將來的政策的一部分,那麼,法國的作戰,就很容易解釋了。
因為他們的政策,就是要把德國分列成許多的小國,這就是法國參戰的目的。
然而,法國的參戰,實在無異於把他的民族出賣給沒有國藉的猶太人而做首他們的奴僕。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德國的政變,像迅雷閃電樣的突如其來。
但是當國內在發生大變的時候,我國的軍隊還是深入在敵國的復地。
當時,法國所首先去注意的,並不是把德國來使它分裂,而是在怎樣使德國的軍隊很快地退出法比兩國邊境,因之,巴黎當局,在戰事結束的時候,他的第一任務,便是解除德國軍隊的武裝.並且使他們退回德國去。
不過有待於此事完成之後,他們才能設法把最初參照的目的來實現的。
不過說英國來說,德國既喪失了殖民和商業的勢力,因而降成為次要的國家,可是英國的參戰,已經獲得勝利了。英國也並沒有毀滅德國的心思,實際上,他是極希望將來的歐洲有一國能夠和法國來對抗。
所以,法國也不得不靜待著和平,然後再開始他已經從歐戰樹立的基礎而來工作.
克里蒙梭(Clemenceau)的宣言,稱和平不過單是戰爭的繼續,這句話實在有著深長的意義的。
到了一九二二年冬季,法國的用意,便就大家知道了。
我相信,要使法國對於我國的用意變為唯一的方法,便是使我國的政策轉變了來對付敵人。
我相信,如果德國能夠行使法國陷於孤立的地位,那麼第二次的大戰,必定不是德國反抗世界的戰爭,而是德國自衛以對抗法國的戰爭,因為法國擾亂世界和嚴的緣故。
如果德法兩國,不斷髮生衝突,而這衝突只是防禦法國的侵略,那麼。這種衝突,一直繼續下去而永遠不會發生戰爭,而德國的國境,也難免世世的被人侵略而不斷的有所變更了。
等到德國人完全能夠明瞭到這一點。
日耳曼民族的生氣,便不再虛擲於消極防衛,而能起來一致有對付法國,這才能和法國解決了這永久不決的衝突。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德法兩國間的情況,又到了十分緊張的時候了。
法國正在打算對德國作大規模的壓制,而且在師出有名。
他希望能夠佔領魯爾(Rnhr)這地方,去破壞德國的最後的國基,使我們陷入於經濟困之而負債累累。
這魯爾被佔,命運倒又給日耳曼民族以一種振興的機會。
因為這件事粗看起來,好像是大禍臨頭了,但是仔細觀察反而有使德國脫離苦海的可能。
當是法國確是第一次和英國疏遠,就是審慎的想維持這英法聯盟的英國的外交家,以及大部分的英國人,大家都認為英法間的關係是已經結束了。
英國商業的團體,對於法國在大陸上勢力的一天一天增加,自然地十分憤慨的。
法國佔領了魯爾煤區,實在使英國喪失了他在大戰中所的一切的成功,現在的勝利者,已經不是英國靈敏而勞苦的外交家,而為福熙(General Foch)元帥和他所代表的法國。
義大利也對法國有著惡感。
其實,戰爭在剛結束的時候意法兩國的友誼,已經就不大好,現在是竟一變而為仇恨了。
將來終有一天會使昨天的友邦變為明天的仇敵的。
但是這事件終於未生的緣故,就是因為德國的總長,沒有恩韋元帥(Enver Pasha)的才能,則只是一個庫諾(Cuno)而已。
當一九二三年的春季,我們還不能因法國佔領魯爾藉口重振軍備,我們必須先在德國的民族中灌輸一種新的精神,使我民族的意志益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