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拓財謀新專家談(第2/2 頁)
們將會在德縣分廠內建立中國第一家機械研究所,可以說,這家研究所真正做到了聚集中國的優秀智力。
“……當前我國農村衰敗原因,無非有三,一是我國工商業極不發達,龐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只能被困在土地上,二則是近一年世界以來,我國受西方經濟衝擊,國內農村粗疏的主、副業無力抵抗,主業尚可勉強夠食,但農村欲實現溫飽,必須發展副業,三則是國內政局動亂,各地於農民剝削太苛,搜刮太苦,負擔太重。”
只聽這話中提到的農村問題,管明棠便知道說話的是劉仙洲,這位前東北大學機械工學系主任,是”專家團”中的一員
“我國傳統社會為男耕女織社會,男耕為食,女織則為溫,織布、繅絲,一來可解決家人穿衣,二可增加副業利潤,進而增加家庭利潤。當前農村男耕尚存而女織,而女織早已在西方現代工業品衝擊下全面崩潰,農村欲發展,必須發揚種植副業,而發揚種植副業,又以棉、煙、蠶三者為主,而棉、絲則為我國工業支柱……”
“不,不,現在因日本於我國傾銷棉紗、棉布,從而導致我國棉業不興,而世界經濟危機,加之我國所產生絲質量較差,以至生絲衰敗,即便作為生絲最大出口國的日本,現在絲農亦生活困苦,僅僅只是發揚種植副業,亦無法改變農村的現況……”
莊前鼎的反對隨之在車廂內引發了一番爭論,聽著那些爭論,管明棠卻是在心下嘆口氣,沒有來到這個時代,不知道這個時代的農村困苦,幾個月前,自己曾驅車”體會”過這個時代的”民情”。
在農村,絕大多數百姓住都是簡陋、低矮的土坯房,大蔥、蘿蔔、鹹菜,是他們經常的菜蔬。有些人家竟連鹹菜也捨不得吃。只臨時泡點鹹水吃。只有麥熟的時候,才有一兩家吃麥子面的,平時也就是吃點雜糧,甚至於很多農民十來年才吃一次葷。至於穿衣,農民所穿衣服破爛、骯髒,油垢都有一錢多厚,按他們自己的說法,在村裡不到過年的時候,看不見穿新衣服的人。在平常,人們的穿著十有八九都是襤褸不堪,滿身補丁。
農村的困苦落到自己的眼裡,同樣也落到他們的眼中,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國家的強大是他們的夢想,而解決農村的困苦卻又是根本,實際上,直到二十一世紀,在那個農業產值不值一提的年代,三農問題依然是困擾中國,關係中國穩定的最重要的事物。
聽著他們的爭論,管明棠自然不想自己的”研究所”陷入這樣無謂的爭論之中,於是便主動笑說道。
“副業不行,可以發揚主業嘛,現在一畝小麥的畝產不足百斤,玉米、高梁不過也就是百餘斤,如果增加畝產量的話,小麥和玉米的畝產增加到六七百斤,農民的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六七倍,即便是有各種盤剝,至少也比過去要強吧!”
畝產六七百斤,管明棠甚至還主動為後世的產量縮了縮水,幾十年後,得益於源自七十年代的綠色革命,這些主糧的畝產量均達到千斤之高。
“六七百斤,這到不甚現實,不過三四百斤到是不無可能!”
一天來一直談論著工業與農業問題的蔣夢麟到是主動說道,實際上他們談論農業,雖是為了解決農民困苦的現實,但本質上卻是為了工業對農業剪刀差,以完成工業發展積蓄,這是發展工業的必由之路。
“畢竟,現在美國小麥、玉米產量皆數倍於中國,最近幾年,南京的農業研究所,一直在從事良種研究,就像前幾年在河北、河南沿鐵路種植的美煙、美棉,就改善了很多農民的生活!”
相比於大多數時候從事學術研究的教授們,蔣夢麟對農村問題到是有著頗多研究,甚至於還一席參與過蘇浙兩省的”二五減租”。
“不過副業總歸只是副業,副業需求有限,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從主業,也就是糧食種植上解決問題,想辦法提高主糧畝產量,只可惜,麥種馴化卻非短期所能成,所以,至少未來三四年內,都不見得能收到成效,而且產量亦很難與美國原種相比……”
見蔣夢麟如此沒有自信,管明棠倒是隨口嘟嚷一句。
“其實也不難嘛!我就有適合咱們高產的種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