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懂產業運作、整合,天發這艘紅空母艦千瘡百孔,為龔家龍鋃鐺入獄埋下了伏筆。真是“一頂紅帽子,一把辛酸淚。”
。 想看書來
媒體驚爆iPod之城
富士康,一個代工廠的標杆企業,在世界舞臺上不斷標誌出同行的理想高度。把它的履歷從當前翻開,頁頁輝煌,步步精彩:全球3C代工領域規模最大、成長最快、評價最高的國際集團;2006年,富士康在美國《商業週刊》IT100強排行榜上列第二位;2006年,榮獲中華英才網票選入圍最佳僱主Top50;2005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代工廠;成為電子產業行為規範(EICC)成員,致力於推廣企業社會及環保責任(SER);2003年,躋身為中國工業企業三強……
人們只見富士康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卻不知每次勝利的推進,都有無處不在的危機如影隨行。2006年6月14日,向來被鮮花掌聲包圍的富士康,突然深陷傳媒風暴。英國《星期日郵報》驚爆內幕:深圳富士康,蘋果的代工廠實為“血汗工廠”。
報道揭露,英記者透過參觀蘋果的代工廠商富士康深圳華龍工廠,與富士康員工交流,發現其員工竟然多達20萬,比英國紐卡斯爾的人口還要多!在富士康這座iPod之城內,工人們每天要昏天黑地工作15小時,女工也不例外,而且月收入僅為27英鎊(摺合人民幣約387元)。薪酬之低超乎英國人想像,住宿條件之差,就只能用天方夜譚來形容:一個宿舍容納100人!
文章橫空出世,即刻引起國內媒體連鎖反應。《第一財經日報》嗅覺最為靈敏,首先抓住這個題材,順藤摸瓜進入iPod之城。2006年6月15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王佑一文《員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廠內幕:機器罰你站12小時》:一般的富士康操作工需要連續12小時站立,不準說話,更不準玩手機;超負荷的工作讓很多工人體力嚴重透支,不少女工因為連續加班暈倒在生產線上。工人在這裡只是活動的工作機器!
對國內輿論而言,《星期日郵報》只是引燃導火線,《第一財經日報》是瞬間引爆的本土炸彈。公眾和媒體對富士康的關注不斷升級,網上熱議不斷,不少網民跟風叫嚷,甚至已經開始用腳投票,富士康的危機在聊天室內、QQ群上、口耳相傳中迅速蔓延。面對突如其來的負面報道,富士康公司統一口徑。富士康子公司深圳龍華基地外聯部對外宣稱,“富士康完全按照深圳勞動監管部門要求用工,深圳市勞動建管局可以到工廠去檢查。”富士康母公司臺灣鴻海召開記者說明會,矢口否認其子公司的iPod代工廠有“血汗”嫌疑,鴻海集團更是一向合法經營,大大的“良民”。
但是“良民”所言無人相信。沒有權威調查依據的保駕護航,富士康強硬的對外宣稱只能被關注這件事情的媒體和公眾視為強出頭,是向他們的知情權叫板。這種危機處理模式強硬而幼稚,顯然不可取。處於危機之中的富士康,面對急於知道事實真相的公眾,絲毫沒有開啟資訊渠道的意思,公關部面對記者,不是“無可奉告”,就是“請你們(記者)尊重別人”的告誡式言論。iPod之城越是堅壁清野,媒體和公眾越是懷疑它在推卸責任,揭露真相的好奇心大有水漫金山之勢。
公共關係理論界有種說法,“壞訊息在你的手中握得越久,情況越糟糕”。富士康不提供資訊,中國的媒體只能自力更生,發現真相。6月22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王佑二進iPod之城,“血汗工廠”在一名離職女工講述中,再次浮出水面,引公眾飽讀富士康員工之艱辛與無奈,氣炸無數人心肺。
在媒體的進一步描述中,富士康強詞奪理的嘴臉深入人心,企業形象一敗塗地。依然保持強硬態度的富士康為了維護自身形象,只能南轅北轍地一步步走向媒體、公眾的對立面。事實上,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公眾的反應常常是不理性的,因為在他們的概念裡,風險的定義中包含著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諸如憤怒、恐懼等等本能的情緒是一併爆發的。所以身處危機漩渦之中的公司,實際上也是身處非理性的漩渦之中,此時他所做的應該是以情導之,以理服之。“非理性”,這是風險傳播專家彼得?桑德曼博士描述處於危機中大眾的核心概念,可惜的是,在此次iPod之城事件中,非理性恰恰成為富士康公司的關鍵詞。
歐典地板謊言的代價
歐典地板的產品形象高高懸掛,曾經是無數人裝修夢中的必備元素。一句“歐典,真的很德國”,將歐典追求的洋味表達地深入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