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1/4 頁)
在片中,李小龍不僅展示他的功夫,還借劇中人之口弘揚他的截拳道。其中一段對白是,李在少林寺跟一高手比武,輕易擊敗對手。李的師父讚道:“剛才看你的武藝已進入化境,希望你能身心一致發揮到最高境界。你能解釋什麼叫武術的最高境界嗎?”
李回答:“就是把技巧隱於無形。”
此片由中美雙方聯合攝製,在風格上不甚統一和諧。在中國觀眾看來,不少地方不倫不類。但恰恰是這些不倫不類的地方,卻能為西方觀眾所接受。
因此,《龍爭虎鬥》不僅又一次轟動香港,在歐美亦風靡之至,使李小龍成為世界性的電影明星!可惜李小龍未能再一次品嚐成功之喜悅——他於影片公映的前一個月,撒手而去……
第二十章 電影藝術 假亦真來真亦假
從影生涯極短暫,只有兩年;電影作品非常之少,僅有四部。但他卻能在世界影壇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事隔二十多年,他電影的魁力依然不減。這是為什麼?是他的功夫絕頂,還是他的演技超群?或是其他的原因……
李小龍真正的從影生涯僅兩年,主演了四部功夫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另一部《死亡遊戲》只拍攝了15至20分鐘的膠片,他死後出品的《死亡遊戲》已不是他創作中該片的原貌。
李小龍從影生涯極其短暫,影片作品數量亦非常之少,卻部部堪稱精品,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轟動與賣座是不足以說明李小龍電影的巨大成就的。在李小龍成名之前和之後,都有極走紅的影星影片,但過了若干年後,再觀其作品,人們會覺得新聞媒介炒錯了物件。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們看李小龍的電影,仍會深深地為之震撼,仍會覺得魅力無窮。
原因安在?
厚積薄發
李小龍在武道上,可謂一帆風順,少年得志。而從影,卻是命途多舛,大器晚成(相對他壽命而言)。在好萊塢,他的潛能曾偶露崢嶸,在幾部電視劇中擔任過配角,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李小龍在《青蜂俠》中的加藤一角首次跟觀眾見面時,一位評論家撰文道:“李小龍的演技確實突出,看得出他並不是個初出茅廬的新人。”
李小龍6歲上銀幕,13歲習武,其間的準備已是非常充分,自然會初上熒屏便令人刮目相看。但由於好萊塢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等諸多原因,使得他遲遲不能如願以償。
他自小喜好表演,在好萊塢從影不成,逼著他觀賞研究了不少出色的影片,涉獵了許多電影方面的書籍,琢磨自己在未來影片中的表演,加之天賦不低,一有出頭之機,自然水到渠成。
李小龍是真正以功夫大師的身份來做功夫演員的。他的功夫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應付影片中的功夫表演自然遊刃有餘。但他表演絕不輕鬆,這是因為他對所有事物的追求都是無止境的。
在港臺影壇,象他這樣身懷絕頂功夫的人躋身影壇是非常之少的。有人甚至毫無功夫,卻拍出了名噪一時的功夫片,他們依賴的蒙太奇手法和特技鏡頭,給觀眾造成功夫蓋世、天下無敵的假象。另有不少人雖會功夫,卻是那種適宜於表演的功夫,花巧而不實際。
功夫亦如美女,化裝出來的美女是不耐看的,耐看的是天然本色。李小龍的功夫片,絕不會給人“技窮”之感,只會覺得他僅在此片中露了兩手,還有眾多的絕技藏而末露。李小龍的武學功底博大精深,他展示的功夫自然耐看。
李小龍還是個學者化的演員,他的武學、哲學造詣很深,但他的氣質毫無書卷之氣,這往往會使人忽視他的知識內涵。這種內涵,作用於電影的效果是間接的,但又是深沉的。
淺顯是不少港臺影片的通病,淺顯的影片卻往往能媚俗,博得觀眾廉價的掌聲。雖轟動一時,最終卻如過眼煙雲。商業片原本如此。收回成本、再創利潤是製片人的唯一目的。
李小龍的影片也屬於商業片,但他較好地做到雅俗共賞,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咀嚼——影片有豐富深沉的內涵。這正是他多年修養積蓄的結果。
李小龍絕不為錢而濫拍片,他一年兩部的進度遠遠低於港臺明星拍片數量的平均水平,他追求的是少而精。
李小龍回港發展之初宣稱:“我就是有意地讓世界人士作一比較,是中國拳術高明,還是外國拳術高明。人是不可以貌相,人受人尊敬的是技術、知識和智慧。我相信在動作片中,對各種首要的條件我已經付出了忠誠,花費了很多時間